【布丁话结构】每日话题探讨专栏:今日话题-关于嵌固端
晓晓布丁
晓晓布丁 Lv.16
2015年05月27日 10:27:11
只看楼主

布丁话结构——每日话题探讨专栏:今日话题-关于嵌固端(更新至5月27日)或者移步到 土木在线官方群c0188建筑结构官方群 141084232,参与本期的话题探讨。 布丁公告栏:1、本栏目宗旨:提升结构师的设计水平,交流、探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设计问题。处罚措施:严谨灌水、恶意攻击的行为出现,轻则删除回复,严重的给予警告处分,三次以上直接封号2、奖励规则:我们会根据网友的回复内容,邀请


布丁话结构——每日话题探讨专栏:今日话题-关于嵌固端(更新至5月27日)





j_0002.gifj_0002.gif或者移步到 土木在线官方群c0188建筑结构官方群 141084232,参与本期的话题探讨。



布丁公告栏:tuidao.gif

1、本栏目宗旨:提升结构师的设计水平,交流、探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设计问题。处罚措施:严谨灌水、恶意攻击的行为出现,轻则删除回复,严重的给予警告处分,三次以上直接封号

2、奖励规则:我们会根据网友的回复内容,邀请结构行业有经验的设计师给予评定,每期选出10名“最佳网友”,奖励土木在线专属的“荣誉勋章”以及50个土木金币。

3、本期邀请的结构评审团导师:高层建筑资深版主:高处能胜寒混凝土板块前辈级结构工程师曾晓峰,高层建筑优秀版主山东小徐,混凝土结构板块最佳新人安徽结构如风。

4、网友特权:四名导师,网友可以自主选择让谁来评定你的回复,选择方式直接在你回复的主题下@我想要选择的导师+导师名字即可。

5、每日话题征集:网友朋友们可以采用信箱投稿的方式,把你想要讨论的话题发送到布丁QQ邮箱2355735304@qq.com



28.gif


j_0002.gif


j_0002.gif


tuidao.gif

免费打赏
曾晓峰
2015年05月27日 14:31:28
12楼
高处能胜寒 发表于 2015-5-27 13:48 前辈,我们在算参数时,还是建入地下室楼层了的,比如下室两层,楼层组装时就用标准层向下组装两层,嵌固 …刚才回复被删除了?是没操作对吗?
回复
高处能胜寒
2015年05月27日 14:55:39
13楼
曾晓峰 发表于 2015-5-27 14:31 刚才回复被删除了?是没操作对吗?没看懂你的意思?你说的谁的回复被删除啊。
回复
xiaohe20060315
2015年05月27日 15:03:47
14楼
我觉得这个概念应该就是地下室四周地基的约束,满足就是顶板嵌固,不满足就往下到基础面嵌固
回复
曾晓峰
2015年05月27日 15:08:24
15楼
高处能胜寒 发表于 2015-5-27 14:55 没看懂你的意思?你说的谁的回复被删除啊。岀现了是我没明白
回复
晓晓布丁
2015年05月27日 15:58:33
16楼
曾晓峰 发表于 2015-5-27 14:31 刚才回复被删除了?是没操作对吗?前辈可能是后台在审核了!
回复
晓晓布丁
2015年05月27日 16:00:05
17楼
高处能胜寒 发表于 2015-5-27 14:55 没看懂你的意思?你说的谁的回复被删除啊。前辈回复你的内容可能在后台审核了,所以和你说回复没有了,嘻嘻
回复
晓晓布丁
2015年05月27日 16:00:02
18楼
高处能胜寒 发表于 2015-5-27 14:55 没看懂你的意思?你说的谁的回复被删除啊。前辈回复你的内容可能在后台审核了,所以和你说回复没有了,嘻嘻
回复
dongzujie
2015年05月27日 16:49:34
19楼
我的问题是:上部结构在顶板嵌固时,当塔楼位于大地下室中部,与地下室外墙距离较远(即相关范围边界处无外墙),计算侧向刚度比时,是否只考虑相关范围地下室刚度与地上一层刚度的比值?如果只考虑相关范围地下室刚度与地上一层刚度的比值,那么计算地下室相关范围的刚度时,程序是否会计算回填土的侧限?
回复
结构生活
2015年05月27日 18:17:37
20楼
关于嵌固端刚度比的问题,《高规》和《抗规》要求的最小刚度是2,(高规5.3.7条,抗规6.1.14条),《地基基础规范》和《高层筏基》规定的是1.5,该如何确定呢?(地规8.4.25条,筏规6.1.3条)
回复
小面片
2015年05月27日 19:46:24
21楼
掺乎一下:
1."所谓嵌固实质上是指接近于固定的计算基面"(地基基础规范P285)。就计算模型而言,是指除能承受轴力、弯矩、剪力之外,X方向水平位移、Y方向水平位移、竖向位移、转角位移均为零的部位。从这个角度来说,现行规范提出的“嵌固”,在理论上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嵌固在地下室顶板上的结构,考虑竖向构件连续性形成的竖向位移等。
2.现行规范提出的“嵌固端”,主要还是按地震作用下的屈服机制而言的,即,嵌固端是预期塑性铰出现的部位。但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
(1).理想的屈服机制为,框架梁先出铰(强柱弱梁),然后柱根(在嵌固面)出铰,整个结构围绕着根部转动耗能。
(2).相关研究表明,即使按现行规范要求,满足“强柱弱梁”条件,在结构遭遇强震时,也很难避免柱端出铰(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研究,叶列平等,建筑结构学报2009,30);另外,当结构跨度较大时,要求所有框架节点满足“强柱弱梁”条件,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因此,按现行规范设计的结构,多表现为梁及(部分)柱混合铰机制。
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异。
3.关于嵌固端的设置及要求,规范及各类手册、图书都有叙述,不再重复。
4.个人水平有限,对国外特别是近些年的相关规定缺少了解,但98年左右的欧盟规范及美国规范,似乎只有笼统的描述,大意是“需要传递地震作用产生基础力的基底构件(不一定是基础)”,需要满足相关抗震要求。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