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以前从事结构设计,现在从事检测。目前从事“回弹”检测。就目前回弹检测中的问题,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混凝土强度不等于构件承载力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回弹一根桩1 本人做法,先在桩身上确定10个测区,然后开始回弹。混凝土预制桩,本身表面并不平整,也存在一些气孔,甚至是局部小的“空心”。 按照本单位某些专业人士的做法,他们回弹是找那些平整的地方,回弹的。回避局部空隙和气孔。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地方,强度不够,会影响回弹值。
就目前回弹检测中的问题,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混凝土强度不等于构件承载力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回弹一根桩
1 本人做法,先在桩身上确定10个测区,然后开始回弹。混凝土预制桩,本身表面并不平整,也存在一些气孔,甚至是局部小的“空心”。
按照本单位某些专业人士的做法,他们回弹是找那些平整的地方,回弹的。回避局部空隙和气孔。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地方,强度不够,会影响回弹值。
对此本人和他们争论过很多次,我认为,既然桩本身,表面不平整,那么做为检测,就应该考虑进去。
就算是回弹值相差很大,也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检测过程。那种回避,混凝土局部瑕疵的做法,十分不可取。我感觉就想掩耳盗铃。
理由很简单,检测的强度,是整个构件的强度,不是局部的强度。在桩,真正受力的时候,瑕疵将会严重影响整个桩的承载力。
所以本人坚持,考虑混凝土瑕疵。即,在空隙部位,包括在测区内。
二 关于碳化深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似乎现在,碳化深度,已经变成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值得关键因素。而其,检测的过程,只是从混凝土表面砸个孔,然后喷点溶液,看变色圈。然后测量碳化深度。
本人,认为这种操作方式极度不可取:
根据混凝土构件受力来分析,真正决定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是钢筋笼,内部的混凝土部分。也就是纵向钢筋内的混凝土,才是真正受力的混凝土。
而外面的混凝土只是保护层,根本就,不能算是参与工作的混凝土。而我们回弹却,却恰恰是在这部分”无关紧要“的混凝土上,穷折腾。所以的高碳化,凿的孔再深,也不会超过25MM。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做“保护层”不管紧要。它的做用是,就是保护。还有就是使构件的钢筋“充分锚固”。起到的作用,也就是个“维护”,就想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属于”次要结构“
所以按照我的理解,在混凝土构件表面,杵回弹仪,没有意义。
我认为,对待检测构件,应该在测区内,去掉保护层,然后再打磨检测部位,然后对混凝土芯,回弹。
然后再确定碳化深度。同时碳化深度,应该是把溶液喷在,截面上,看变色圈,如果变色圈,深度小于保护层厚度,则认为,对混凝土核心工作区没有影响。就不应该考虑修正。
若大于保护层,那么就说明,碳化已经构件本身的承载力,做成严重影响,进而混凝土强度值下降,钢筋强度也应该下降,从而构件本身承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