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16日赴天津滨海新区“8·12”爆炸事故现场,在与天津环境应急工作小组座谈时,陈吉宁听取工作情况后,提出三点意见: ——加强现场大气环境监测,细致科学地做好网格化监测方案,在烟气处理过程中要连续监测,对氰化物要进行排查,同时对土壤污染开展监测。 ——从全国抽调监测力量支援天津工作,解决监测人员不足问题。 ——争分夺秒推进污水处理工作,务必赶在雨水到来之前完成。
解答: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16日赴天津滨海新区“8·12”爆炸事故现场,在与天津环境应急工作小组座谈时,陈吉宁听取工作情况后,提出三点意见:
——加强现场大气环境监测,细致科学地做好网格化监测方案,在烟气处理过程中要连续监测,对氰化物要进行排查,同时对土壤污染开展监测。
——从全国抽调监测力量支援天津工作,解决监测人员不足问题。
——争分夺秒推进污水处理工作,务必赶在雨水到来之前完成。
随后,陈吉宁赴天津港保税区扩展区污水处理厂,摸黑登上处理废水的沉淀池,并询问工作人员用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水的情况。之后,他来到天津港北港路与六号路交口处的提升泵站,沿着抽水管道,查看污水井的封堵情况。
陈吉宁要求,在雨水到来之前一定严防死守,不能让一滴水泄漏。并嘱咐环保监测工作人员注意安全,努力准确提供监测数据。
8月15日,天津滨海爆炸核心区中心出现巨大焦黑深坑,坑内有大量积水。
8月16日,救援人员在爆炸事故现场进行采样监测和搜救工作。
根据官方陆续发布的消息,爆炸所产生的烟雾中,有带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甲苯、三氯甲烷、环氧乙烷;爆炸地点存放着的硝酸钾、硝酸钠等硝酸盐物质;爆炸现场下水沟已检出剧毒的氰化物。
氰化钠虽是一种剧毒物质,但在常态下是一种固态晶状体或粉末,不挥发、不易燃、不易爆。因为氰化钠遇水,会产生氰化氢。天津市气象局已做好人工消雨准备。
只有在其遇水生成的氰化氢进入大气环境后才会短期内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其融入水体中形成氰化物后处理方法成熟,对环境的影响相对易于控制。彭应登表示,爆炸区域的地表最好进行防水性密闭,把土壤进行封存处理。
但是目前的消息是现场大部分氰化物保存良好,有少量泄露,但正在进行无害化处理。
应急废水处理措施
针对氰化物,事故现场指挥部成立专门处置小组,按照“前面堵、后面封、中间来处理”的原则,紧急采取设置围堰、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五项措施。
——事故区域所有雨水、污水外排口全部用水泥封堵,确保区域内各类废水不会排入外环境,确保区域外水体和渤海的环境安全;
——事故区域周边设置围堰,将事故区域与外部隔离,确保降雨时雨水不会溢流出事故区域;
8月16日,爆炸事故现场周围用泥土和塑料布搭起了一米多高的围挡进行隔离。
——事故区域内雨水、污水管道内的废水和消防废水全部进入新设置的应急废水处理装置,采取强氧化等方式对废水破氰处理后,再排入天津港保税区扩展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深度处理;
——天津港保税区扩展区污水处理厂在现有处理工艺基础上,在前端增设含氰废水应急预处理装置,实现废水处理的双保险;
——对现场隔离区内水坑、水塘、明渠等低洼汇水处内的高浓度废水由专用罐车收集后,送危险废物处置机构立即进行集中处置。
目前环保部门已对事故区域三处入海排水口全部实施封堵,同时对现场隔离区外的雨水口、污水口、污水处理厂、海河闸口进行不间断监测。
通常情况下,氰化物处理方法还有哪些呢?
目前常采用二氧化氯氧化法、SO2-空气法、双氧水氧化法和臭氧氧化法、活性炭法、电解氧化法、高温水解法、催化氧化法、膜分离法、萃取法、离子交换法、自然降解法等进行处理。每种方法有哪些优缺点呢?
为什么用双氧水中和遗留的氰化钠?
因为它效果明显、速度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看到处理结果,因此被广泛应用,但是利用此法会产生带来二次污染。
双氧水是一种强氧化剂,为无色透明液体,平时在日常去污、医用消毒、工业杀菌等领域都会用到。氰化钠遇到双氧水,会产生碳酸氢钠和氨气。
环保专家彭应登表示,虽然氨气也有一定的毒性,但是跟氰化钠相比,毒性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他介绍,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如果人体吸入过量,危害也不小。但是氨气易挥发,如果扩散条件好,不会在空气中长期大量积存。另外,碳酸氢钠和氨气都极易溶于水,属于低毒。
一位化工行业资深研究员表示,这是两害取其轻的做法,也是目前看来最有效的做法,氧化反应后,毒性会极大降低。
他说,也要注意双氧水的喷洒剂量,如果过度使用,产生的氨气等对土壤、水体、空气和人员都有危害。他估算,氰化钠和双氧水的比例大致是1比1.6,即100吨氰化钠,需要160吨双氧水。
会造成大气污染吗?
包景岭在发布会上表示,8月15日环保部门在事发地区警戒区外,位于东疆港的5、6号两个监测点位,检测出氰化氢累计出现两次超标。目前已知的是分别超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0.04倍、0.5倍,这是综合排放标准的厂界外标准。 包景岭称,超标区几百米没有敏感目标。
氰化氢为氰化钠遇水反应后释放出的有毒气体。包景岭表示,氰化氢对人体造成伤害一般是建立在接触时间长、超标过量的基础之上,目前爆炸现场附近的超标点超标范围均在1倍以内。
史鲁泽称,监测数据显示,空气中存有少量的有害气体,浓度低于国家规定的致人伤害的标准,核心区空气环境不会对人体形成次生灾害。
但他同时表示:“不会形成二次灾害是有条件的,人站在现场,没有任何的干扰、没有风,就不会有伤害;但一旦起风,氰化物弄到眼睛里还是很危险的。”
氰化氢属于高毒类气体。氰化氢累计两次超标意味着什么?
彭应登说,按照两次超标的倍数判断,超标区属于不安全,但是也没有到严重危害的程度。在氰化氢浓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它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氰化物处理标准该达到多少呢?
基于氰化物的特殊性,许多国家的环保管理部门制定了严格的水体中氰化物的排放标准,如美国环保署( USEPA) 提议饮用水和生态水体中氰化物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0. 05mg /L 和0. 20 mg /L,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和工业排放废水中氰化物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0.05mg /L 和0.50 mg /L。通常工业废水中氰化物质量浓度为0. 01 ~ 10. 00 mg /L,电镀业和洗矿业的含氰废水中氰化物质量浓度达10 ~ 100 g /L。
他介绍,天津环保监测部门釆用的氰化氢标准限值应该是周界外浓度限值(0.03毫克/立方米)。“也就是说,监测结果超标0.04倍和超标0.5倍后,都没有达到相关工业企业和工作场所中对氰化氢的接触限值。”
彭应登建议,即使浓度低,在爆炸区范围内的人员也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
网友观点:
网友1:
网友2:
网友3:
网友们都持有各自的观点,也都分析的很棒,小编希望能有更多的网友像他们一样,可以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问题,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