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网系统泄漏、堵塞等故障的诊断方法
mrym47740
mrym47740 Lv.7
2015年09月15日 13:36:00
来自于采暖供热
只看楼主

  一、系统泄漏诊断  在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系统允许泄漏量即系统允许补水量不应超过总循环水量的百分之二,否则视为系统泄漏故障。  系统是否存在泄漏故障以及故障地点的判断,应根据下列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1. 统计补水量,若平均每小时的补水量超过系统每小时的总循环水量的百分之二,则可判断系统存在泄漏故障。  2. 当系统泄漏故障严重时,系统压力明显下降,表明系统循环流量明显增加。  3. 系统恒压点压力下降,难以维护在给定值。

  一、系统泄漏诊断
  在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系统允许泄漏量即系统允许补水量不应超过总循环水量的百分之二,否则视为系统泄漏故障。
  系统是否存在泄漏故障以及故障地点的判断,应根据下列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2014110515104520842.jpg

  1. 统计补水量,若平均每小时的补水量超过系统每小时的总循环水量的百分之二,则可判断系统存在泄漏故障。


  2. 当系统泄漏故障严重时,系统压力明显下降,表明系统循环流量明显增加。


  3. 系统恒压点压力下降,难以维护在给定值。


  4.泄漏处压力明显下降,其上游管段压降增加,上游管段压降减少,若根据压力测量值绘制水压图,则泄漏地点的上游水力坡线变陡;下游水力坡线变缓。因此,可以判断泄漏地点将发生在供、回水压差增大的下游端,或供、回水压差减少的上游端。


  5.如果泄漏发生在某个热力站支线上,那么该热力站供回水压力都会下降。对该热力站停运数分钟,压力下降迅速,通水时有注水声。


  6.对于热用户泄漏严重时,来不及补水,系统出现倒空现象。在散热器中能听到潺潺水声。在系统高处,打开排气阀,空气被吸入系统。


  7.某热用户供水管泄漏会造成该用户突然不热。


  8.利用流量计,当系统未安装流量计时,可采用便携式流量计(如超声波流量计或其它智能仪表)测量系统支线供、回水流量值;若供水流量明显大于回水流量的支线即为泄漏支线。条件允许时,在直埋敷设管道中预埋泄漏报警装置。根据报警信号,直接给出泄漏地点。


  通常情况,可在仪表测试同时,配合人工沿线巡查,即能及时发现泄漏地点。


  系统泄漏主要是管道、阀门、散热器及其它设备破裂所致。对于管道、阀门及其它耐压设备的破裂,一般由于年久失修、腐蚀等原因引起;有时外部机械力的撞击、重压也是重要的原因。一旦发现,应及时修补、更换。散热器的破裂除因使用时间长,产品质量等原因外,系统压力的突发性增高,也会引起散热器破裂。后者多半是系统回水加压泵突然停电或回水阀门误关闭等因素造成。应针对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事故排除。


  二 、系统堵塞的诊断

  系统的堵塞更加复杂。常因施工、运行不当,存留在管道中的砖、瓦、砂、石、灰、木、棉等堵塞系统。系统堵塞部位也千奇百怪。通常多数发生在弯头、三通、四通、补心、变径、接头以及阀门等处。室内系统的堵塞,影响局部房间的供暖效果;室外管网的堵塞,会大范围降低供暖质量。及时而有效地诊断、排除系统堵塞尤其重要。诊断应根据下列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 观察热力站压力,如果在热网工况稳定的情况下压力突然增大时,则表明系统循环流量明显减少,系统多半存在堵塞情况。


  2. 与正常工况比较,供水压力明显提高,且改变系统流量时,流量变化甚微,说明系统阻力过大。表明系统存在严重堵塞,而且多为干管堵塞。


  3. 对于支线用户,系统末端供水管压力剧降,此时一般为供水干管堵塞。如图,虚线表示堵塞前水压图,实线表示堵塞后水压图。对于支线用户,系统末端回水管压力剧增,一般为回水干管堵塞。


  4. 热力站的除污器,经常发生堵塞现象。其堵塞症状与系统回水干管堵塞症状一致。但因安装位置固定,比较容易进行单独诊断:当除污器进、出口压力差接近或大于0.1Mp时,表示阻力过大,应予清洗;当除污器进、出口压力表安装不全时,应细致观察系统回水压力是否过低?


  5. 测量用户热入口供、回水压差,若其值远大于1mH2O,且全关相邻用户阀门,该用户流量增加甚微,则可判断该用户有堵塞现象。


  6. 对于确认有堵塞的室内供暖系统,当调节干、立管阀门时,各部位的散热器都能轮流调热,此时堵塞多半发生在用户热入口供、回水干管上。


  7. 对于同程供暖系统,若立管出现倒流现象,则有可能该立管上游供水干管发生堵塞(也可能因水力稳定性差引起);未出现倒流现象,则回水干管堵塞的可能性大。


  8. 调节相邻立管阀门,不热立管无明显好转,则该立管有堵塞可能。

2014110515104520842.jpg

免费打赏
qq_1422248379531
2015年09月17日 10:06:53
2楼
谢谢分享,学习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