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规》3.4.5中,计算扭转位移比时需要在结构上加上“规定水平地震力”,条文说明中解释:“规定水平地震力”是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换算原则是:每一楼面处水平剪力等于上下两个楼层剪力差的绝对值。那么问题来了:比如结构有三层,一、二、三层楼板处用振型分解法计算出的集中力分别为400kN,200kN,100KN,那么一二三层竖向构件剪力为:700kN,300kN,100kN,再换算成“规定水平地震力”一层楼板:700-300=400,二层:300-100=200,三层:100.不是和振型分解的结果一样吗?
在《高规》3.4.5中,计算扭转位移比时需要在结构上加上“规定水平地震力”,条文说明中解释:“规定水平地震力”是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换算原则是:每一楼面处水平剪力等于上下两个楼层剪力差的绝对值。
那么问题来了:比如结构有三层,一、二、三层楼板处用振型分解法计算出的集中力分别为400kN,200kN,100KN,那么一二三层竖向构件剪力为:700kN,300kN,100kN,再换算成“规定水平地震力”一层楼板:700-300=400,二层:300-100=200,三层:100.不是和振型分解的结果一样吗?
理解哪里错了?振型分解所计算得出的水平地震力与“规定水平力”到底有什么区别?
3楼
感觉应该是一层楼面出水平作用力为一层二层剪力差的绝对值吧,一层楼面水平作用力为600?
回复
4楼
{:2_78:}{:2_78:}
回复
5楼
{:2_78:}{:2_78:}
回复
6楼
你的例子中的400kN,200kN,100KN指的是地震作用F;注意区分效应和作用,CQC组合的是效应S,不是作用F,因此你说和阵型分解法一样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你给出的作用F还要叠加成效应S然后在组合,才是阵型分解法的楼层剪力,
步骤如下:1、计算各个阵型地震作用Fj;2、把各阵型Fj叠加为效应Sj;3、CQC组合Sj得结构的效应;4、效应包括剪力、弯矩、轴力、位移等等;5、注意效应组合时候区分X、Y方向;6;楼层剪力差得到规定水平力;之所以要用规定水平力计算位移比;原因是CQC组合的效应(位移)大值不一定出现在结构角部
回复
7楼
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规定水平力仅用于计算楼层的扭转位移比,是考察结构的平面规则性的,取而代之的是老规范的CQC方法(CQC算出来的楼层位移最大值不一定出现在角部,失真),而规定水平力,即相邻层的CQC地震作用力的差值,计算得到的楼层最大位移均在角部,比较真实。所以问题中的关于地震力的比较是不需要的,应该比较的是最终得到的地震效应,即楼层的平面位移,用规定水平力和CQC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回复
8楼
下来学习一下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9楼
规定水平力是参考外国的 CQC组合是国内自己想出来的 按照规定水平力计算相对来说会准一点
回复
10楼
个人认为规定水平力就是通过CQC或SRSS组合下的地震力差计算而来。(具体采用哪种振型组合应该看各阶振型的耦联效应,比如如果扭转周期和第一平动周期之比小于0.85,可以认为振型相对独立而采用退化的CQC组合,即SRSS组合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规范中指的是:计算扭转位移比的时候,楼层的位移采用“规定水平力”,不采用CQC方法。也就是说,我们直接采用组合后的地震力来算位移,不通过CQC再进行组合来计算位移比。这是楼主需要注意的地方,差别是在于二者算出来的效应:即地震位移比不同,而不是地震作用不同!
六楼说的有些是对的,但不完全对。我觉得实际计算应该是这样:
首先,我们通过动力方程,求出的是各阶振型下的结构振型位移,从而得到各阶振型下的地震作用,从而可以求得各阶振型下的效应(比如弯矩,剪力,而不是如六楼说的把作用叠加成效应)。求得各阶振型下的效应后,再通过振型组合,比如CQC组合得到组合后的效应。而计算位移比时,我们不用CQC计算出的位移效应,正如规范指出的,采用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可能出现在边缘中部而不是角部。我们计算位移比时采用CQC组合的剪力效应来直接计算位移,从而得到位移比。
laureate:这里面临的似乎有两个CQC的概念?第一,楼层地震效应求解过程采用CQC叠加各阵型之间的结果。第二,楼层地震剪力求解层位移(角)时,双方向结果采用CQC叠加?这么理解对吗?
回复
11楼
楼上正解,VERY 好。
回复
12楼
向大家多学习 之前做设计太皮毛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