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旭日东升 于 2016-3-31 14:19 编辑 1、质量问题及现象破除桩头后,经测量放样检查钻孔桩中心与设计要求存在偏差。2、原因分析1)桩位定位存在误差。2)护筒的形状不符合要求或埋设时出现偏差。3)钢筋笼定位不准确。3、预防措施1)在桩位定位时要认真复核,做好骑马式控制桩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便能够准确确定钻头中心及对钢筋笼进行准确定位。2)护筒的形状要符合要求,埋设时其四周的回填要密实,防止在钻进过程中发生移动。
1、质量问题及现象
破除桩头后,经测量放样检查钻孔桩中心与设计要求存在偏差。
2、原因分析
1)桩位定位存在误差。
2)护筒的形状不符合要求或埋设时出现偏差。
3)钢筋笼定位不准确。
3、预防措施
1)在桩位定位时要认真复核,做好骑马式控制桩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便能够准确确定钻头中心及对钢筋笼进行准确定位。
2)护筒的形状要符合要求,埋设时其四周的回填要密实,防止在钻进过程中发生移动。
3)钢筋笼定位准确,固定要牢固,经复核无误后方可灌注砼。
12、如何保证挖孔桩砼的灌注质量?
1、质量问题及现象
砼出现离析;砼强度不足。
2、原因分析
1)砼原材料及配合比有问题,或搅拌时间不足。
2)灌注砼时未用串筒,或串筒口距砼面的距离过大,有时在孔口将砼直接倒入孔中,造成砂浆和骨料离析。
3)在孔内有水时,未抽干水就灌注砼。应该采用水下灌注砼时而采用了干浇法施工,造成桩身砼严重离析。
4)灌注砼时未能将护壁的漏水堵住,致使砼表面积水较多,而未清除积水就继续灌注砼,或采用水桶排水,结果连同水泥浆一同排出,造成砼胶结不良。
5)局部需排水挖孔时,在灌注某一桩身砼的同时或砼未初凝前,附近的桩孔挖孔工作未停止,继续挖孔抽水,且抽水量较大,结果地下水流将该孔桩身砼中水泥浆带走,严重昌砼呈散粒状态,只见石料不见水泥浆。
3、预防措施
1)必须使用合格的原材料,砼的配合比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配制或进行抗压试验,以保证砼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2)采用干浇法施工时,必须使用串筒,且串筒口距砼面的距离小于2m。
3)当孔内水位的上升速度超过1.5m/min时,可采用水下砼灌注法进行桩身砼的灌注。
4)当采用降水挖孔时,在灌注砼时或砼未初凝前,附近的挖孔施工应停止。
5)若桩身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进行补桩。
下部工程(扩大基础)
13、土质基坑开挖到基底后被水浸泡?
1、质量问题及现象
基坑开挖后,基底土被水浸泡,土层变软,承载力降低。
2、原因分析
1)由于连续降雨,使基坑内积水。
2)地下水位较高,降水效果欠佳。
3)当采用坑内排水时,排水量小于出水量。
4)由于种种原因,在基坑开挖后未及时进行基础施工,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地表水流入基坑内,或泉水渗到基坑内。
3、预防措施
1)基坑开挖至基底30-50cm时,可根据天气情况来安排下一步工序,在天气晴朗时,将预留部分挖去,随即进行基坑检验,检验合格后马上进行基础的施工。
2)雨季施工时,为了防止水流进基坑,应在基坑四周0.5~1.0m外的地方挖排水沟或打土垄。
3)地下水位较高时,应当采用井点降水或在基坑四周开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随时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排不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比基坑深0.5m,并有坡度,集水井应比排水沟最低处深1-1.5m,具体尺寸视降水范围决定。
4)要备足排水设备,随挖随排水,以坑内不积水为准。
5)在靠近河沟、水渠的地方开挖基坑时,应在基坑外挖一条载水沟,载断流入基坑的水源,载水沟外侧距基坑的距离应大于3m。
6)接近基底标高20cm时停止开挖,待地下水位降至基底标高50cm以下时,方可进行清底工作。
4、处理措施
将被水浸泡的软土挖除,用砂砾、级配碎石或石灰土回填至设计标高。
1、质量问题及现象
基础产生滑移或倾斜。
2、原因分析
1)基底的承载力不均匀,致使基础向承载力较小的一侧倾斜。
2)基础位于倾斜面上,基底为增填半挖,填筑部分不牢固,使基础向半填部分滑移或倾斜。
3)在山区施工时,基础持力层位于向斜层面上。
3、预防措施
1)若基础持力层处于倾斜岩石上,可对岩石开向内倾斜的台阶,以提高抗倾滑能力。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行的方法进行地基加固,提高地基承载力。
3)更改设计,使基础全部处于开挖面上。
4)尽量使持力层避开向斜层岩石面,如无法避开,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持力层进行锚固。
4、处理措施
当基础出现倾斜迹象时,可通过在基底钻孔注浆(水泥浆、化学制剂等加固剂)把原来松散的土固结为有一定强度和防渗性能的整体,或把岩石缝隙堵塞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防止继续倾斜的目的。
下部工程(墩、台基础)
15、在承如施工时,如何保证大体积砼的浇筑质量?
1、质量问题
1)砼表面出现裂缝。
2)砼出现贯穿裂缝。
2、原因分析
1)地基变形引起的裂缝。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使结构产生附加应力,超出砼结构的抗拉能力,导致结构开裂。
2)由于温差变化产生的裂缝。在施工过程中,砼浇筑完毕后,由于水泥水化时产生大量热量,致使内部温度升高,内外温差过大。在温度应力的作用下,使砼表面出现裂缝。
3)砼收缩产生的裂缝。砼浇筑完毕后,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是砼表面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3、预防措施
1)当基底土质变化较大或承载力不均匀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使基底具有均匀的承载力。
2)根据实际情况,应选择水化热低水泥,限制水泥用量,降低骨料入模温度,并缓慢降温。
3)为减少砼塑性收缩,应严格控制砼的水灰比,振捣密实,避免过振。为避免出现缩水裂缝,在砼浇筑后应加强养生,保持砼表面温润,避免忽干忽湿。
4)对于刚刚出厂的水泥,要经过至少2周的熟化才能使用。
5)当承台的平载面过大时,不能在前层砼初凝或重塑前浇筑完成次层砼时,可分块进行浇筑。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分块应合理布置,各分块平均面积不小于50m2。
b.分块高度不超过2m。
c.块与块间的竖向接缝面应与基础平截面短边平行,与平截面长边垂直。
d.上下邻层砼间的竖向接缝,应错开位置并做成企口,按施工缝处理。
6)在砼中掺加适量的膨胀剂,对砼的收缩进行补偿。
7)砼浇筑完毕后,为控制砼内外温差,可在砼顶面采用蓄水并覆盖塑料布进行养生,使砼的表面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砼内外温差。
8)在砼中可掺加外加剂、片石等方法减少水泥用量。
9)在高温季节施工时,应避免高温时段施工,尽力安排在气温较低时进行砼浇筑。同时对原材料进行降温,并用冷却水进行拌和,以降低砼浇筑后的内部温度。
10)当采取上述措施仍无法降低砼内外温差时,则必须在砼内部埋置铁管采用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内部散热,或采用薄层连续浇筑,以便加快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