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结构成本限额
jilijiong
jilijiong Lv.3
2016年09月06日 10:43:18
只看楼主

结构限额一般是指含钢量指标、含砼量指标,是地产公司成本、设计管理人员管理设计院结构设计的法宝,笔者在设计和地产行业从业多年,分享一下对结构限额的粗浅认识。结构限额最初来源于行业龙头地产商,以笔者的印象,万科大概在90年代末期即有结构限额的要求,是业内最早开始提出限额设计的地产公司之一。那为什么不是设计院最早总结出限额指标呢,难道设计院不care结构的经济性吗?其实不是,结构设计的原则是安全、适用、经济,结构工程师大概从90年代开始就渐渐感受到了来自于业主方的越来越大的成本控制压力,设计院也一直在做成本控制的研究工作,但为什么设计院没有首先提出限额指标之类的东西去评估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呢?其实这与当时的甲乙双方的技术能力严重不对等有关。

结构限额一般是指含钢量指标、含砼量指标,是地产公司成本、设计管理人员管理设计院结构设计的法宝,笔者在设计和地产行业从业多年,分享一下对结构限额的粗浅认识。

结构限额最初来源于行业龙头地产商,以笔者的印象,万科大概在90年代末期即有结构限额的要求,是业内最早开始提出限额设计的地产公司之一。

那为什么不是设计院最早总结出限额指标呢,难道设计院不care结构的经济性吗?

其实不是,结构设计的原则是安全、适用、经济,结构工程师大概从90年代开始就渐渐感受到了来自于业主方的越来越大的成本控制压力,设计院也一直在做成本控制的研究工作,但为什么设计院没有首先提出限额指标之类的东西去评估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呢?其实这与当时的甲乙双方的技术能力严重不对等有关。

彼时,设计院精英荟萃,各大高校的毕业生无不以设计院做为职业生涯的首选,而地产商,专业设计人员很少,或者能力明显低于设计院。因此在与设计院讨论技术问题时,基本没有话语权,所以当时的地产商是有省成本之心,无省成本之力。苦于被设计人员以“概念设计”、“可靠度”、“耐久性”等术语忽悠多年,动辄以一句“你懂不懂结构”结束话题。于是,终于,借着项目积累而形成的成本大数据,地产商的含钢量、含砼量指标也横空出世。

初期,设计院依然是相当排斥限额设计要求的,记得当时笔者所在设计院在与万科谈合同时,拒不接受限额写入合同的要求。因为以限额评价结构的经济性是有很大缺陷的,而设计院有更多的、更准确的技术数据支撑分析判断结构的经济性,比如层间位移、位移比、周期比、荷载取值、单位重量等等,一个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指标的判断就能较准确的判断出是否经济,并发现问题在哪里。但对于地产商来说,没有专业能力、也没有时间和手段去分析这些技术参数。而限额这种简单粗暴的指标,确实提供给了地产商的非技术人员一种非常简单的管理手段。

限额之所以被地产商当成宝,就不能离开其简单粗暴之属性,考虑变量太多,就会变成技术问题,失去可操作性。

但限额无法涵盖因建筑户型、体型、外立面、构架等因素造成的偏差,虽然笔者在编制本公司限额时尽量多考虑了各种因素,但从实操的角度,必须有所取舍。笔者曾试图通过分析以往项目的实际结构成本,通过回归分析,将影响结构经济性的所有参数,如地震烈度参数、风荷载参数、建筑体型、立面复杂度、建筑外型、高宽比等等与结构成本限额建立起一个近似的回归函数,希望在结构设计前,通过输入所有的影响结构成本的初始参数,就能得出准确的结构经济指标。但失败了。主要还是原始数据准确度太差,比如,你无法判断每一个已知项目是否是理论成本最优,每一个项目的经济指标测算数据是精准的。


然而限额设计这几年大行其道,似乎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接受。个人认为首先和设计市场大环境有关,设计人员无节操,一味迎合甲方,硬着头皮接受限额,从而助长了甲方使用限额的信心。另一方面,住宅建筑设计趋于同质化,也减小了结构经济指标的离散性。


如今,随着地产商结构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不宜再以限额指标做为评价结构经济性的唯一方式。但限额的价值仍有,至少在两方面,第一,做为威逼恐吓设计院的工具。第二,做为前期结构成本的估算工具,这个精确度还是可以满足的。By jilijiong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