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苏州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设计:贝聿铭建筑师 与 贝氏建筑事物所(美国)结构设计负责人:戴雅萍,耿光华结构设计人员:施茵,陆国琦,陈敏峰结构审核人:张敏项目地点:苏州古城区,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太平天国忠王府 建筑面积:近20000 m2 工程概况 为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地面以上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二层高度17米。地下一层,长108m,宽185m,层高为5.5m~ 10.5m。为充分考虑博物馆的布展要求,结构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屋盖为通过对传统古建筑坡屋面的几何转形而设计出的现代开放式钢结构屋面。
设计单位:苏州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贝聿铭建筑师 与 贝氏建筑事物所(美国)
结构设计负责人:戴雅萍,耿光华
结构设计人员:施茵,陆国琦,陈敏峰
结构审核人:张敏
项目地点:苏州古城区,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太平天国忠王府
合作设计:贝聿铭建筑师 与 贝氏建筑事物所(美国)
结构设计负责人:戴雅萍,耿光华
结构设计人员:施茵,陆国琦,陈敏峰
结构审核人:张敏
项目地点:苏州古城区,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太平天国忠王府
建筑面积:近20000 m2
工程概况
为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地面以上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二层高度17米。地下一层,长108m,宽185m,层高为5.5m~ 10.5m。为充分考虑博物馆的布展要求,结构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屋盖为通过对传统古建筑坡屋面的几何转形而设计出的现代开放式钢结构屋面。
结构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重要性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按六度抗震设防设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结构设计特点
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重要性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按六度抗震设防设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结构设计特点
此次建筑屋顶采用钢结构仿造古建筑,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结构,钢结构既是屋面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 171 榀轻型钢结构人字屋架和若干个空间桁架体系组成独特的屋面形态。屋架上部为干挂石材(厚度8mm)屋面, 且为了达到建筑设计“中而新,苏而新”的效果,构件尺寸特小。设计中人字形屋架采用了一端固定,另一端滑动支座形式,以释放部分水平推力,现场检查未发现混凝土剪力墙水平开裂,钢结构屋架挠度控制在0.5~0.8cm 以内。入口处的八角大厅等三维多层次的空间钢结构,设计采用了异形铸钢节点形式,避免大量的焊缝在节点处交汇,减少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将相贯焊缝转化为铸钢节点与管材的等强度对接焊缝。
西区室内莲花池上的空中悬挑钢梯,也是本工程结构设计的一个亮点。该楼梯共两层,为大悬臂(悬挑达6m)复杂空间受力体系,五跑楼梯采用三点支撑,楼梯踏步板上铺设160厚花岗石,苏州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对该楼梯进行了仔细的应力分析和构造措施,整个钢梯安装到位后, 20吨的石材铺上去,产生的挠度仅0.7厘米。
本工程所采用的钢结构屋盖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满足了贝老“让光线来做设计”的设计理念,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基础设计方案采用了天然地基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并采用混凝土压重,完好地保护了拙政园和忠王府等世界文化遗产。
结构试验
基础设计方案采用了天然地基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并采用混凝土压重,完好地保护了拙政园和忠王府等世界文化遗产。
结构试验
设计时对9杆和10杆相交的两类铸钢节点进行了个足尺节点模型试验, 并进行了详细的有限元计算分析。
工程现状
2003年11月开工建设,历时三年,于2006年10月6日正式开馆至今。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将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2003年11月开工建设,历时三年,于2006年10月6日正式开馆至今。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将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获奖情况
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
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
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奖;
2008年度省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7年度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2007年度苏州市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2012年全国百项建筑智能化经典项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