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前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王芳的回忆,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不管走到哪里,总是书不离身,手不释卷。一次,毛主席讲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说屈原如果再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如《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中国状元写不出好东西,好的文章是那些不得志的人、穷秀才写出来的。毛主席还说,住在北京出不了好东西,要经常到下面去,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调查实际情况,呼吸新鲜空气,为“加工厂”收集原料。他十分重视把读书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他经常向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基层干部作调查。
毛主席还说,住在北京出不了好东西,要经常到下面去,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调查实际情况,呼吸新鲜空气,为“加工厂”收集原料。他十分重视把读书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他经常向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基层干部作调查。
“中国状元写不出好东西!”这话的确有些振聋发聩,好文章不是状元写出来的,人只要一做官,只要一改变环境,文章就会改变,这其实也是人的思想的改变。状元的产生,一方面是文章的天赋,一方面是天赐机遇,还有的根本就是考试的机器,特别是八股文的塑造。而那些靠金钱、关系的状元就更不用说了。状元的产生,意味着进入庙堂,意味着踏入仕途,从此迈入高层圈子,他的眼光盯着的不是皇帝,就是那些有品级的大臣,盯着的就是个人的升迁和地位,怎么还能看到平民百姓。而官场的生活,一半清醒一半醉,一小半真实一大半虚伪,一小半良心一大半险恶,还有一大半的锦衣玉食和权力争斗、权术等等,这样的生活,又有谁敢去描述,又有谁能写出好的东西。而不得志的人、穷秀才们,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接触于广大的穷苦百姓,一言一行,一枝一叶,总能查乎百姓的生生死死、欢欢乐乐,这样根植于百姓深处的文章当然是发乎内心的最真实感受,当然是取自生活的最真实表现,其流传于世、千古不朽也没有什么可奇怪了。
由此,笔者不由得想到当今官员的政绩问题。在一些地方一拨拨的政绩单前面,一些官员是贴满了金,可是百姓却受尽了苦。GDP大幅增加,财政收入大幅增加,高楼迭起,广场纵横,上级表扬,新闻报道。可是环境却遭到大幅破坏,医疗、教育、就业、物价,还有那高居不下的楼市,却成为百姓心中永远的痛。这样的官员政绩,为的只是博取上级的欢心,为的只是个人的升迁,为的只是部门甚至个人的利益。因而,是没法获得群众的认同,没法获得历史的认同。山东高唐县民政局干部面对新闻报道中的“政绩”发出的牢骚“没钱,搞什么建设”就不值得奇怪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一些官员的政绩观完全立足于个别领导的喜好,完全立足于自身,甚至于立足于个人的喜好;还在于官员的生存环境,有的官员整天与大款泡在一起,整天与烟酒、娱乐泡在一起,整天谈论的就是官场升迁、政治新闻,甚至还有黄段子。这些官员早已忘记了当初的穷苦岁月,早已忘记当初的穷苦乡亲,甚至已经忘记还有多少百姓生活在艰苦之中。早已忘记了到基层、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即使是有的官员到基层调研,反而成了基层的负担,形式化、奢侈化倾向让基层叫苦不迭。这样的现状,就不难理解一些官员的“政绩单”的浅薄和短命,有的还为此而身败名裂!
从今天的一些官员发展轨迹来看,有的正是经历了从基层到高层的发展过程。刚刚在基层工作时,还能一心扑在百姓身上,还能一心了解百姓的疾苦,并且能够做很多好事,可是随着官职的不断上升,也就相当于“状元”的获得,百姓远了,权力大了,地位高了。心中的理想,现实的作风也就变了。我们很多的贪官并非一开始就是贪官,而是随着地位的上升、权力的增大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状元”并非做文技巧不行,做不出好文章,而在于工作、生活的环境变了,内心的世界变了,追求的东西变了。官员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把官员真正放在百姓之中,真正置于群众之间,要是除了一种自觉行为,还能有一种外在的制度约束,“官员的政绩单”恐怕就真是一张好的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