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新】第二季第一期 比翼双飞的建筑大师:戴复东+吴庐生
学习助理
学习助理 Lv.14
2018年03月20日 09:08:14
只看楼主

谨以此片 沉痛悼念戴复东院士!向吴庐生大师致敬! 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致敬! 向两位大师的学生们致谢! 《匠新》纪录片栏目组 戴复东先生生平 戴复东先生,安徽省无为县人,1928年4月25日出生于广州市,是抗日英烈戴安澜将军的长子。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无党派人士,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兼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顾问、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东部地区规划和住房组织(EAROPH)副主席等职。

片头2_9.gif

谨以此片

沉痛悼念戴复东院士!向吴庐生大师致敬!

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致敬!

向两位大师的学生们致谢!

《匠新》纪录片栏目组

微信截图_20180316171709.jpg

戴复东先生生平

戴复东先生,安徽省无为县人,1928年4月25日出生于广州市,是抗日英烈戴安澜将军的长子。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无党派人士,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兼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顾问、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东部地区规划和住房组织(EAROPH)副主席等职。

909400721895119893.jpg

戴复东先生和夫人吴庐生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建筑学专业大学生,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前身为中央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戴先生夫妇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专业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他于1957年获新中国第一次大型设计竞赛——杭州华侨旅馆全国设计竞赛一等奖;同年,他在吴景祥教授指导下和吴庐生老师一起参加波兰华沙英雄纪念物国际设计竞赛,获方案收买奖。1958—1961年,戴先生夫妇共同完成了武汉东湖梅岭工程群。这个项目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和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成为戴先生的早期代表作。

68c65edf0e788b02a5056f9970409501.jpeg


以下视频详细介绍了戴复东和吴庐生大师事迹

TIM截图20180320090027.png

受时代环境影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戴复东先生早年历尽艰辛,在困顿和迷茫中始终坚持研究、教学和实践。戴先生潜心研究机场建筑,将国外航站楼资料徒手描绘和翻译整理,提出了“缩短步行尺度、改进登机制度”的设计理念,对我国航空港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给学生上医院建筑设计课,戴先生专程赴医院现场绘制房间和设备的透视图,帮助学生弄通弄懂各类医疗设施和活动。他提出的“缩短护理至病床距离”理念,成为国内医院组合设计的优选标准。

微信截图_20180316170720.jpg

改革开放后,戴复东先生于1983年6月—1984年10月被公派至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生院作访问学者。访美期间,他荣获贝聿铭先生建立的“在美华人学者奖金”,并独身一人乘坐“灰狗”长途汽车环绕全美国32座城市旅行参观,获得第一手资料与感性认识。

1984年回国后,戴复东先生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他提出建筑系应当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术与教学机构”,它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能很好地创造适应人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场所”;“我们的责任是创造带有自然化的人为环境,和具有人工智慧的自然环境”。戴先生敏锐地意识到,“建筑技术科学”是建筑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成立了国内首创的“建筑技术中心”,并筹建光环境研究室及实验室、建造技术研究及实验室,将建筑技术研究推向新高度。戴先生还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将1年的“建筑设计初步课”改为2年的“建筑设计基础课”,将建筑学专业4年学制改为5年。

1986年,戴复东先生协助学校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建筑类学院,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和院长,并设计建成了国内第一所建筑专业院系大楼。他提出“一干三支”,即以建筑设计基础课为“一干”,以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项专业课程为“三支”,同时增设室内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两个专业,旨在全方位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建筑教育体系快速发展。

202.jpg

这一时期,戴复东先生提出了“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设计观。戴先生在设计中崇尚以人为本,尽可能体现对人生活生存行为的关怀,并提倡“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他很重视突出新意,重书卷气,永远富有创新锐气。他指出:“我有两只手,一手紧握世界先进事物,使之不落后;一手紧握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之能有根,创造条件使二者结合,往前走一步,去创造出有科学内涵、有文化深度、宜人、动人的美好建筑环境”。这些理念作为他建筑创作的座右铭,伴其终身。

1989年,戴复东先生退居二线,担任学院名誉院长。之后,他迎来了建筑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完成了大量建筑设计作品,如山东烟台市建筑工程公司大楼、北京中华民族园、绍兴市震元堂大厦、河北省遵化市国际饭店、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楼等。戴先生延续了建筑设计及理论工作上的广泛兴趣,在剧院建筑、医院建筑、航空港建筑、文教建筑、居住建筑、宾馆旅游建筑、广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均富有成果。同时,他也格外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如布依族岩石建筑、江南水乡建筑、藏族建筑等等。他在山东省荣成市北斗山庄设计的海草石屋,将地方传统技术与现代建筑巧妙结合,获得国内外赞誉。

2e036daa24eaa5ea07b9e0b10c1a0512.jpg

戴复东先生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创立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至今。他致力于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高科技化创新。他和吴庐生先生合作完成了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建筑群、安徽省无为县农文化广场、武汉武钢技术中心系统工程、广西南宁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等重要作品。他还开启了轻钢混凝土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开展商品化住宅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完成内外墙自封闭体系,探索房屋建设可持续发展。

戴复东先生在晚年卧病期间,依旧关心我国建筑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同济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献计献策。2018年2月25日上午8时33分,戴复东先生终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0岁。

戴复东先生是我国最杰出的建筑学家之一,他崇尚以人为本,提出全面环境设计观,推动了中国本土建筑理论的发展。六十余载,出版专著11部,论文118篇,译书1部,合著4部,取得国家专利2项。2006年8月,中国创造学会与国际管理学会,授予戴先生“终生成就奖”。

戴复东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他汲取世界建筑精华引领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之路,为我国建筑设计工程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长期以来,戴先生和夫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吴庐生教授共同设计并建成了120余项作品,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5项,其中包括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国工程建设项目优秀设计成果二等奖和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等。他也参加了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亚运中心、首都机场、浦东机场等全国30余项重大工程的评审工作。2012年,戴先生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当代百名建筑师”称号。

戴复东先生还是我国的杰出教育家,他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建筑教育进程,是同济大学建筑学教学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戴先生桃李满天下,除培养大量本科生外,还培养了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98名。戴先生亲切地称呼学生们为“孩子们”,并要求他们牢记“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的道理。2010年10月,中国建筑学会授予戴先生“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微信截图_20180316170427.jpg

戴复东先生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建筑事业和教育事业,献给了他永远执著追求的建筑理想。他不论顺逆境遇,始终热爱工作、关爱学生,毕生勤奋学习、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立德树人。

戴复东先生的逝世,是同济大学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建筑事业和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戴复东先生。他留下的建筑思想、教育理念及大量建筑作品,将永为我们所景仰。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奋进前行。

戴复东先生永垂不朽!

戴复东先生精神永存!

微信截图_20180316173241.jpg

免费打赏
茉莉男生
2018年04月19日 15:20:44
14楼


为建筑而生,毕生的精力解民生于安。

回复
xtycy
2018年05月10日 10:35:12
15楼

大师走好  向你致敬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