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 好苦逼啊~~~ 网友: 地产是靠年纪和层级吃饭的,抓紧时间往上升,这句话是个人力说的。 (但)对于设计管理来说这句话好像并不适用,结构专业在地产的天花板就是总监,您的看法呢? 小露露: 除非处在快速上升的行业或置身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 相当的多的人天花板都很低的 ,即使是建筑也并非就很顺畅,只是结构作为配合专业,感受尤其深刻。
结构
好苦逼啊~~~
网友:
地产是靠年纪和层级吃饭的,抓紧时间往上升,这句话是个人力说的。
(但)对于设计管理来说这句话好像并不适用,结构专业在地产的天花板就是总监,您的看法呢?
小露露:
除非处在快速上升的行业或置身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 相当的多的人天花板都很低的 ,即使是建筑也并非就很顺畅,只是结构作为配合专业,感受尤其深刻。
在地产,工程和营销要更容易上升,这个和 岗位角色 及 组织特点 有关系。
网友:
结构好苦逼啊(哭)
小露露:
不能这么想!都苦逼。
加油。(笑)
再不服
也是个跑龙套的
不同的地产公司,对于设计管理中心的核心职能设计是不同的。
在上图中,每个职能中心的核心职能都加入了 销售认购额 和 销售回款额 ,这体现了房地产公司的统一目标导向--作为企业,先要有利润才能存活和运转。
而很有意思的是,上图中对于设计管理中心的核心职能(黄色部分),却是企管部门和设计管理中心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协商确定的,并非特别固定--也就是说, 设计管理业务的绩效贡献与对公司利润目标达成之间是没有明确可量化的直接关联 ,相反,如果工程或销售遇到了负面的问题,影响了项目价值或资金回笼,在设计口找毛病倒是挺容易的。
这样的角色分工,解释了为什么地产公司营销部(还有离资金最近的工程部)最能出彩,离上升通道最近,而设计管理中心更大概率是背锅的角色--能扛住甩过来的锅已经不错了,还想继续升迁?有点想多了。
水涨船高,但水退了就会看到有人裸泳。同样因为角色分工的不同,随着行业下行预期增大,在产业链下游做设计的朋友,境况就越来越尴尬。
看到这个对话眼泪都要掉下来
发通知不强制加班也算一种“福利”
《赵晓钧 | 《对行业的思考》演讲实录》一文阐明了局势:
在行业的价值链中,设计行业不在主线上,而是在主线旁边挂着;
而价值链中的产品,并没有掌握在设计院,而是在地产公司手中;
而传统的这条价值链,已经在悄悄发生了变化,对于“挂着”的设计有太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这个对局中,传统生产模式的设计费用只能降低降低再降低,而设计周期也只能压缩压缩再压缩,设计院是很难有话语权的。
按剧本演下去
跑龙套挺好
我们容易在这样一个问题里头绕圈,即,搞设计的在地产如何往高层走?
为这样一个很难有现实场景的事情焦头烂额,越想越焦虑。
当然,往上也确实有机会,但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这需要待在一个快速上升的公司平台,每年X亿X亿的扩大规模,买地就像在超市买啤酒一样,一打一打的进货;
公司重视员工的培养和提升,因为在地产这种职能分权的组织结构下,如果缺少完备的人才培养和提拔体系,很难从设计口自然生长出胜任更高层级岗位的人才;
最后,即使撞上了机会,还得打铁自身硬,拼经验,拼能力,拼人气。
对于缺乏这些要素的大多数同行而言,削尖脑袋去钻营这条路,仔细想想, 概率真的不大 ,或者说,地 产公司以后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的总监,这么多的部门经理,这么多的项目总。
想明白这个道理,就没有必要太过焦虑这件事,也没有必要继续钻牛角尖去走这个千军万马都在挤的独木桥。
为什么一定要当主角???
演好自己的角色先,配角做好了一样能拿奖。
配角当腻了就是死胡同???
除了能跑龙套之外,还有编剧、灯光、场务、特效、美工、甚至还可以自己做导演,这个游戏里头还有太多角色可以扮演。
不盲目随大流,独辟蹊径,或许是达到“地产设计人的逃生门”更取巧的一条坦途。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你喜欢朝露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