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磁场? 有电荷存在的空间即为电场,磁场是电流在其所通过的导体周围产生的具有磁力的一定空间。电场和磁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存在的,二者的总和即为电磁场。电磁场会向空间传播电磁波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长就越短,越容易产生电磁辐射。 电磁场存在于何处? 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天然磁场、太阳光、家用电器等都会发出强度不同的辐射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没有了电场、磁场,是不可想象的。
什么是电磁场?
有电荷存在的空间即为电场,磁场是电流在其所通过的导体周围产生的具有磁力的一定空间。电场和磁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存在的,二者的总和即为电磁场。电磁场会向空间传播电磁波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长就越短,越容易产生电磁辐射。
电磁场存在于何处?
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天然磁场、太阳光、家用电器等都会发出强度不同的辐射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没有了电场、磁场,是不可想象的。
电磁场顿率如何分类?
电磁场跨越的频率范围十分广阔,不同的波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后果差别也很大。
通常电磁波的频谱可粗略划分为:
工频(50赫兹~60赫兹)
射频或高频(1千赫兹~100兆赫兹)·
微波(大于1吉赫兹)。
(1千赫兹=1000赫兹,1兆赫兹=1000千赫兹,1吉赫兹=1000兆赫兹)
常见电磁辐射的频率是多少?
高压电力设备:工频50赫兹
GSM移动通信基站:900-1800兆赫兹
调频广播:88-108兆赫兹
电视:50-958兆赫兹
家用微波炉:2450兆赫兹变电站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它通过其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
为什么有的变电站要建在居民区内?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居民区越来越多负荷密度越来越大,每户居民的用电量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增长,而一座变电站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又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满足居民用电的需求,保证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在居民区建设变电站是难以避免的。
有电压就有电场,用电流就有磁场。
我国电力系统频率是50赫兹(Hz),又称工频。
交流输变电设施产生的电场和磁场属于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
工频的特点是频率低、波长长,频率为50赫兹(Hz),波长为6000千米(km)。
电场和磁场是感应电场、感应磁场,因为它的波长非常长,所以它不会像电磁辐射那样被人体直接吸收。
工频电场、磁场的标准限值是多少?
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推荐,世界上在多数国家广泛采用的国际标准限值是:工频电场为5千伏/米,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1毫特(即100微特)。此限值对保护公众健康已经留有足够的安全裕度,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在工频电场、工频磁场上的限值比国际上的更加严格,工频电场为4千伏/米,比国际上标准小、1千伏/米,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1毫特(即100微特)。
变电站周围工频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有多大?
户外式变电站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在每米几伏与几百伏之间,靠近进出线处稍高。变电站在设计时,均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保证变电站相邻居民区的电场强度低于国家规定4千伏/米的限值。户内式和半户内式变电站站界工频电场强度则比户外式变电站更低。
国家对输变电建设的环保审批有什么规定?
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有明确的规定。
11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必须履行两项程序
一是输变电建设项目建设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二是输变电建设项目建成后完成环境保护验收。
目前输变电系统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电网设施、施工和生产运行中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如采用海拉瓦技术化路径选择,回避环境敏感目标;
采用特高压、超高压输电技术,紧凑型输电技术,同塔多回输电技术,大截面导线和直流输电技术等,提高输送容量,节约环境资源;
采用张力放张和高塔高跨、线路杆塔高低腿设计,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对城市变电站建筑美化外观设计,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对工频电磁场的控制措施
为进一步减少输变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应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做到环境保护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并按照法规要求在工程建设前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落实各项环境保护要求,工程完工后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确保投入正式运行的输变电工程符合标准要求。
对工顿电场的屏蔽方法
高压设备均置于建筑物内。由于建筑物对电场的良好屏蔽作用,站外电场水平均很低,以致研究报告认为无必要进行全面计算。有文献指出:该类变电站建筑物外的工频电场分布取决于110kV高压进线的形式。如采用架空进线方式,变电站围墙外最高工频电场出现在110kW高压架空线下方的局部区域,最大值低于0.5kV/m,远低于4kV/m的我国公众曝露限值标准;如采用电缆进线方式,则变电站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小于0.02kV/m。最后
质疑高压线、变电站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电场与磁场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现象即为电磁辐射。电磁辐射能量的大小与波源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即波长越短,越容易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源有两大类:
一是自然界电磁辐射源,来自某些自然现象,如雷电、台风、太阳的黑子活动与黑体放射等;
二是人工型电磁辐射源,来自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或装置与设备,其中又分放电型电磁辐射源、射频电磁辐射源及工频电磁辐射源。
高压和变电站的其它电力设备都使用50赫兹或者60赫兹的工频(工业用交流电频率),产生的是工频电磁场(EMF)。这与动辄达到千赫兹(KHz)乃至吉赫兹(GHz,即十亿赫兹)的无线电信号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高压线、变电站不会产生辐射,它产生的电磁场,我们一般称为极低频电磁场或者叫工频电场、工频磁场。
目前我们国家采用4000伏每米和100微特斯拉作为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安全标准。
每天在变电站工作的工人们,恐怕对电磁波原理的了解远远比不上城市白领,但是他们却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没有什么恐惧,也从未有迹象显示变电站的环境对他们的健康状况有什么影响。
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穿了什么神奇的防屏蔽服吗?其实变电站的工作服,大多就是普通的纯棉服装,原因有两个:一是纯棉布料不带静电,二是发生意外事故时,纯棉布料着火后马上燃尽,不会粘附在皮肤上。
电磁场影响人类生活的说法,最早源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世界卫生组织自1996年开始组织多个国际专业组织及60多个成员国家,开展了全球的国际电磁场计划,这一计历时10年,与2007年发表正式评估报告。
对于公众通常可遇到的极低频电场和磁场不存在实际健康问题,执行低频电场与磁场的国际标准,可以保证,包括儿童与孕妇在内的公众健康与安全。
我国输变电工程工频电场和磁场的标准值低于国际水平,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人们抵制变电站的原因,不外乎是担心电磁辐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致癌。但事实上,这样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虽然110kV甚至于500kV的电压的确很高,但其对人体产生的辐射作用却连手机都不如。
依靠科学,相信科学,才能够走出误区,踏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