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的地梁计算书(已删除)
本帖最后由 倚风阙 于 2016-1-29 18:34 编辑 天然地基上的地梁,我简单分为自承重和不承重..目前做浅基础的时候主要用到这两种申明:此表仅学习交流之用,为平时算一两个东西而简单做的表格,觉得有用的话可以讨论完善。这个表格只能算墙下的地梁(轴心受压),计算内容仅仅是地梁的受弯(不包括剪扭计算)、荷载统计、基底反力及翼缘抗剪切的厚度简单查看下,属于单跨检查用的。1.对于竖向传力不规整的比如有幕墙+墙+构造柱这个力是不均匀的建议PKPM建地梁模型做。2.对于选择自承重为了满足承载力而做了翼缘的基础梁底部受拉筋也要额外计算。(自承重理论上每个部位共同沉降,实际肯定有出入的,比如有的地方反力特别小,但是自承重毕竟反力在承载力之内,除非特殊情况,沉降理论上想象也差不多)3.对于做桩基承台的宜考虑全部由桩承台来承受(非自承重下此表意义不大算的东西偏少,你得在PKPM中建模型做)4.若做桩基但地梁底下是已知承载力的持力层可以考虑做自承重地梁并使用此表,所以独立基础
框架地梁到底采用哪种计算方法好
有几个问题一直比较困惑:1、如果地梁顶标高为-0.100,基础埋深为2000,基础厚度为600,那么地梁与基础之间必然形成短柱,且短柱配筋比其相邻上一层配筋有可能大一级别,但是各种施工图中很少看到地上一层的配筋和地下配筋不同的情况,顶多是地下部分箍筋全高加密,请问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的朋友,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即正负0上下配筋不一样的情况)?2、如果为了避免短柱的出现,将地梁底标高与基础顶标高做在相同平面,但是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基础埋深较浅的情况,请问下所谓较浅的尺度如何把握,有不有经验数值可以告诉下?3、还有些朋友是采用如下方法:建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不建地梁层,同时将首层层高加上埋入地下部分的柱高作为该模型的第一层层高,通过该方法得到首层柱配筋作为施工图的配筋,同时另建一个模型,将地梁层建入模型,进行计算,最终只取其地框梁配筋,将其直接加入到第一模型施工图中的正负0位置,不知道这种方法可行不?我个人觉得不管哪种模型反正都是有问题的,如果实在要选的话,我觉得第二种说得过去些,但是会造成首层填充墙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