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规》3.9.5明确: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但不应低于四级。 地下两层的高层,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柱、墙的轴压比限值地下二层是否理解为可以降低一级考虑。比如原来一级的可以降为二级,原来三级的可以降低为四级? 另外,当地下室顶层(比如土0.00)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土0.00以下是否可不设约束边缘构件?如果需要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是否也可以按照上一问题降低一级抗震等级考虑?
在2012年真题下午(25题)答案,高规里3.9.2规定按照八度进行抗震构造措施,给出了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的剪力设计值进行调整,请问一下抗震构造措施中包括内力调整吗?求大神给解释一下
本帖最后由 wwhwwh6455 于 2013-6-28 14:57 编辑 我想问一个问题,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学校医院这类公共建筑,三类场地,在PKPM里的输入里面,抗震等级为二级,那么后面的抗震构造措施是提高一度还是按原来的?是不是前面已经输入了二级抗震等级了。所以抗震构造措施就已经默认加强了,不需要再提高一度计算抗震构造措施了?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混凝土结构确定抗震等级,新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9.1条规定,当为一类场地时,除6度设防的结构外,抗震构造措施可降低一度,那抗震等级怎么确定,是按抗震措施呢?还是构造措施? 比如,框架结构,7度设防,一类场地,则构造措施按6度,在按高规表6.4.3-2确定框架柱加密区长度时,表中的“抗震等级”是按设防烈度,还是构造措施呢? 个人认为,箍筋加密是构造措施,应按构造措施确定抗震等级来确定,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谢谢。
总是搞不明白。书上说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但是还要把他们合在一起说干嘛?什么时候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级和提高两级?PKPM地震信息输入参数时迷惑。乙级建筑只要了确定了是几级框架和几级剪力墙以后,不是抗震措施就确定了吗?比如确定了二级框架三级剪力墙。期待高手解答?比如八度0.3g区的一栋66米建筑,框剪结构。如果是丙类建筑,那剪力墙框架按八度查表是一级的全部。那抗震构造措施都按一级确定。如果是乙类建筑,按九度查表还是一级的,抗震构造措施按一级还是特一级?
高规3.9.5中提到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那么这个构造措施包括哪些东西?这个抗震等级的降低有哪些影响?欢迎讨论。
结构总说明中:抗震设防烈度为6°,抗震等级为三级,按照设防烈度为7°采取抗震构造措施。那么,钢筋的锚固、搭接如何取值呢?还是按照这个三级的抗震等级去取值吗?新人懂得不多,有劳高手指点迷津。
根据《抗规》3.3.2和3.3.3或者《高规》3.9.1和3.9.2. Ⅰ 类场地:甲、乙类建筑按照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 丙类建筑允许按降低一度确定,但6度时不再降低。 Ⅲ 、 Ⅳ
一点疑问,《措施》及《民规》都提到配变电所的设计及电气设备安装应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请问:这些抗震的措施包括那些措施?????
本题为一本《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专业考试历年试题及标准解答》2009年的一道原题,望高手赐教! 某大城市郊区一个层建筑,地上28层,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度为90m,屋面有小塔架, 平面外形为正六边形,该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三类建筑场地,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 问:假定本工程地下一层地板(地下二层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地下室一、二层采用的抗震等级?
注册考试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辨析:结构概念设计、结构体系选择及结构布置(课程十一大核心之一)概念设计讲解(从历次大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对结构抗震设计而言,概念设计比计算设计更为重要,结构抗震性能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设计。从哲学上分析,概念设计的提出本质上是对计算设计一统天下局面的否定,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依赖计算结果进行设计的单一设计方法,是设计方法的一次质的飞跃。)·根据建筑图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合理的结构体系不仅对结构的安全性有着决定性影响,而且和经济性也有很大的相关性。(课程十一大核心之二)·进行梁、柱、墙等结构构件的合理的结构布置(全真模拟设计院与建筑、水、电、暖通专业的交流和协调过程)。(课程十一大核心之三)确定各类恒荷载及活荷载、线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课程十一大核心之四)荷载在结构设计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整体计算时:结构整体动力效应的计算采用的是质量串(每个楼层最后等效成一个有质量的质点)模型,中国规范在考虑地震组合时采用的是重力荷载代表值(也就是质点的等效质量)=恒载+0.5活
前几天有个“关于抗震等级的理解我和师兄谁对”的帖子,谁有链接麻烦给个,谢谢各位了。或者问下各位碰到7.5度四类场地时,大家PKPM里对于抗震构造措失及抗震等级 是怎么设置的
各位前辈,能不能说说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呢?比如说吧:2012年下午第25题,Ⅲ类场地,0.15g,按照《高规》的说法是“以8度考虑抗震构造措施”。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按照抗震构造措施来确定抗震等级并进一步确定弯矩呢,而不是用原来的7度确定抗震等级呢?
我想问下抗震措施里的内力调整指的那些哦有人做2012二级真题了吗,高层第一道,7度(0.15)三类场地,按八度(0.2)采取构造措施,但是为什么求底部加强部位剪力的时候,是按八度取得抗震等级,而不是七度。剪力的放大是属于内力吧?
本帖最后由 判卷组组长 于 2014-5-6 12:33 编辑 各位 问个问题 设防烈度7度0.15g,III类场地,框架结构,大型商场,乙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地震作用按7度0.15g计算,抗震措施按8度,抗震构造措施按8+,那这个8+在PKPM中如何体现?这个参数PKPM里面好像没有啊,PKPM中只有提高一级和提高两级,而8+即比8度采取更高的构造措施,这个体现不出来,各位是如何考虑的。
最近在看书时发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不同的结构概念抗震措施: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在抗规的条文说明中有:在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中,乙类需按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增加关键部位的投资即可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标;甲类在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的基础上,地震作用应按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乙类建筑提高抗震措施而不需要提高地震作用、也就是说在输入设防烈度时仍按照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输入,提高抗震措施实质上是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甲类建筑要求则更高、不仅要提高抗震措施、也要提高地震作用、也就是在输入设防烈度时要按照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来输入、如原本是7度(0.10g),就要输入(0.15g)。这是本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欢迎结构大神的补充解释
“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建筑总体布置、 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的调整以及各 种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的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 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如钢筋锚固、搭接、混凝土保护层、最小配筋率等。“抗震措施”涵 盖了“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等级划分属“抗震措施”的宏观控制。 这种理解有误吗?
如何分清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地震作用计算、抗力计算,看如下结构设计思路:1.依据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烈度(6~9度)、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甲乙丙类)}计算构件地震作用下的标准值,乘以分项系数得出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设计值S(对应抗规GB50011-2010的5.1~5.4.1章节)注:抗震设防标准包括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抗规2.1.2)。2.通过系数调整得到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R(抗规5.4.2)3.进行抗震概念设计即采取抗震措施(依据行业积累的经验对结构进行人为调整),抗震措施分为:“大面措施”即结构各部位(地下、地上等)的相对强弱调整和各构件之间(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相对强弱调整(对应抗规6.1~6.2)“细部措施”即抗震构造措施:各构件本身的构造加强(对应抗规6.3~6.7)有问题可一齐探讨进步qq381438819
《抗震分类标准》3.03:甲及乙设防类,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抗震措施《抗规》3.3.2:建筑场地为Ⅰ时候,对甲及乙设防类建筑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问题:建筑场地为Ⅰ时候,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甲类建筑,其抗震构造措施按几度取??能否这样理解:因为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所以建筑场地为Ⅰ时候,对甲及乙设防类建筑仍是提高梯度的抗震构造措施?请高手不吝赐教!!
相关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