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在河涌生态修复中的发展应用
摘 要: 对受污染的河涌水体进行修复, 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开发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污思路。人工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形成了内部的良好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具有投资低、 出水水质好、 抗冲击力强、 操作简单、 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 并能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染河涌; 生态修复随着沿海地区城镇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城镇污水处理量日益不足, 大量生活废水和部分工业污水排入河涌, 使河涌变成了污水的纳污通道, 河涌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河涌污染是对城镇水资源安全的威胁, 既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又影响经济建设发展。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尤其是河涌水体进行修复, 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修复技术主要有三类:( 1)化学方法, 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 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 加入石灰脱氮等, 缺点是易造成二次污染; ( 2)物理方法, 如疏挖底泥、 机械除藻、 引水冲淤等, 但往往治标不治本; ( 3)生态方法, 如放养控藻型
讨论:人工湿地,是生态治理还是二次污染
据调查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绝大多数污水不加治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严重污染了水环境。若利用闲置土地推广人工湿地处理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水环境污染问题,但建设好人工湿地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后期的维护同样重要。那么,人工湿地到底是对水环境的生态治理,还是造成二次污染的一大隐患呢?各位对于湿地的建设是持什么态度呢,希望大家积极讨论下。先表明我的观点;我是持反对态度的,是二次污染:人工湿地处理能力确实有限;后期管理的人工成本太大;在北方缺水地区若使用人工湿地,会存在干涸的问题,昂贵的水生植物也会因此浪费。呵呵,是看到其他网站的,感觉话题不错,拿出来大家学习讨论[ 本帖最后由 liuyinwang 于 2012-1-30 10:00 编辑 ]
城市滨湖人工湿地景观生态恢复设计
滨湖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Aquatic一terrestrialecotone)的简称,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湖泊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带。滨湖带由陆向辐射带(岸上带)、水位变幅带和水向辐射带(近岸带)组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委员会对于生态交错带定义,滨湖带可以定义为:滨湖带是湖泊流域中水域与陆地相邻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地带,其特征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金相灿,2001)。按其地形条件可划分为:河口型、堤防型、滩地型(如滨湖湿地)和陡岸型(包括岩岸和砾石岸)等类型。滨湖带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PaulaSelby,2000;DavidPearson,1999)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组成部分和评价标志。2000;郭来喜,1997;FangXing、StefanHeinzG,是湖泊天然的保护屏障,是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
生态河流湿地的问题与研究
湿地在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大,湿地经济热潮不断的掀起,让湿地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策略之一。但是对现如今的湿地建设来讲,保护湿地已经成为湿地生态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湿地作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系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如何解决和处理好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户集中建楼居住,由于污水不可能集中处理,有可能造成新的农业污染及水体环境污染。人工湿地是人为建立的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实现对氮、磷、有机物及阴阳离子的去除。在人工湿地中种植水生植物,为水生动物、微生物、鸟类和其它植物的繁衍提供场所,形成良好的食物链结构,既有景观观赏价值又有净化功能。通过对农村、小城镇污染水体的人工湿地技术治理,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促使系统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研究开发一套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完成1~2条典型村镇排水沟污染水体治理示范工程,使示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