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的浅谈
1、引言 铬(chromium)是法国化学家Lvauquelin于1797年首次发现的,是一种用途广泛而又对人体危害较大的重金属元素。环境中稳定存在的两种价态Cr(Ⅲ)和Cr(Ⅵ)有着几乎相反的性质,适量的Cr(Ⅲ)可以降低人体血浆中的血糖浓度,提高人体胰岛素活性,促进糖和脂肪代谢,提高人体的应激反应能力等;而Cr(Ⅵ)则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强致癌变、致畸变、致突变作用,对生物体伤害较大。 铬污染最常见的是水体污染,如电镀铬废水、制革、制药、印染业等应用铬及其化合物的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主要以Cr(Ⅲ)和Cr(Ⅵ)两中价态进入环境。据资料介绍,制革工业通常处理1t原皮,要排出含铬为410mg/L的废水50-60t.炼油厂和化工厂所用的循环冷却水中含铬量也较高。镀铬厂的废水中含铬量更高,尤其在换电镀液时,常排放出大量含铬废水。铬对水体的污染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世界各国都已相当严重了
污染水体生物生态修复净化解决方案
河流湖泊一般都是污水的受纳水体,大量的氮磷以及有机物等污染物质进入河流以后,严重影响了水体本来的功能,因此需要相应的配套技术进行治理,本示范工程就是在解决该问题。工程主要采用人工强化处理系统对污染较严重的受纳水体进行修复,修复分为两部分,即河网纳污重污染水体人工强化处理工程及河网污染水体生物生态综合净化修复工程。1、河网纳污重污染水体人工强化处理技术采用浮水植物——生物填料——曝气增氧系统对该河段进行修复。重污染纳污水体生物膜——生态复合强化处理植物修修复过程中,实际靠植物直接吸收去除的污染物质还不到实际去除率的一半,这其中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作用有非常大的贡献,植物可能从增加根际氧浓度,分泌微生物营养物质或者活性物质以及为微生物提供载体等方面影响微生物的密度和分布。利用生物膜——生态复合强化处理技术处理重污染河段,可以通过人工强化复氧和植物分泌和外加附着载体多方面刺激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微生物的处理效应,同时载体的吸附和植物的吸收三重去除可大大提高系统对水中
人造景观水体污染的原因
源水水质先天不足、开放式的环境、较小的环境容量、松散的管理,是造成人造景观水体水质污染的四大原因。 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自来水、再生水、河水以及雨水的补充。除自来水外其他源水水质质量得不到保证。人造景观的“公共性”和“亲人性”的特质,也是造成水质污染较快的原因。开放式的环境,经常人为的将一些污染物带入景观水体。人造景观水体多为近于封闭的静止或缓流水体,与空气接触少,溶解氧不足;水生生物种类单一,不可能形成较完备的水生生态系统,因此水环境容量较小、水体自净能力较低。加之有些景观设计的不科学,缺少对水质环境保护的关注,造成人工景观中经常会出现流动死角。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处,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工环境。人造景观的“公共性”特征还容易形成“责任分散效应”。“集体冷漠”造成的无人管理,使得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也是人造景观水质较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