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既有建筑的绿色生态链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的能耗的30%的比例,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称我国三大“能耗大户”,且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加,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能耗刚性需求的上升趋势难以扭转,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城市中,构成能源消耗大军的不仅仅是每天拔地而起的新建筑,更多的是林立于城市中的既有建筑。因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成为了建筑行业进行能耗减负的重头戏。目前,全国多个省市正纷纷展开2010的既有建筑改造的部署工作。哈尔滨将在2010年计划完成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200万平方米。乌鲁木齐将在今年计划完成250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天津市也将在今年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计量试点,以大板楼节能改造为重点,计划完成30万平方米、6000户的改造任务。而陕西在去年收获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累计达167万平方米,年节能能力达8020吨标准煤的节能成果之后,正部署今年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全国范围内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高了建筑的能效利用率,降低了碳排放,改善了室内环境居住质量,更成为拉动内需的一条重要绿色通道。 而一些在节能领域具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在建筑行业发起
中国风水学与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同中国风水学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有着根本的一致。 所谓生态建筑学(Acologies)或称建筑生态学(Arcology),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Ecology)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或者换过来说,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功能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潮的价值取向。 根据现代科技的成就,生态建筑学在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创造人工生态系统过程中,应实现能量和物质流的平衡,即生态平衡原则。所谓能量流,即能量流动,应包括太阳辐射的平衡,温度的平衡及风能、水能的集聚与转化等;而物质流,即物质循环,应包括一切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风水学理论认为,自然有其普遍规律即“天道”,它的存在与运作,乃“作为天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黄帝宅经》),而“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葬经翼》);质言之,即“天不可得而为之”。“盖古有寻龙之伎术,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