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斗拱知识-----图文
先转录一些斗栱史料的东西: 斗栱是我国古代重要木构不可缺少的部分,战国中山国制作的龙凤案上部四角已出现了有斗、有栱的结构,表现出了斗栱的雏形。 东汉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当时不仅重要建筑中用到斗栱,一般的封建地主住宅中也用,当时斗栱多用于柱头和转角,补间铺作尚补多见。位于40度线上的角华栱更不多见。只在角柱或墙角的两面各出斗栱承檐。斗栱形制各地也不尽相同的,一般都只有一跳,依形制分几种: 柱头铺作或置于柱头的斗栱,有出跳和不出跳两种。不出跳的斗栱,常见的是实拍栱、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三种。(实拍栱:柱头上置一短横木,底边两端向上弯起,形似栱,两端不置散斗,直承檐枋。出一跳柱头:多用于楼阁中,自墙上用华栱挑出相当距离承檐,在华栱头上施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 斗栱发展到南北朝,由于佛教兴盛,出现了兽形栱、花栱。仍是仅出一跳以一斗二升为常见,与汉、晋比较仅多用补间铺作,形式多为人字栱。 至隋代,斗栱中重要构架——昂出现。 唐代各种斗栱样式已经定型,宋代有了完备的规制,从最简单的不出跳的“把头交颈
一张“后大字报”:关于历史及教育
在“大字报”贴子里,有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如何对待前辈学术工作?而这个问题,恰巧与东南大学举办的有关外建史教育的主题会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建筑史知识,毫无疑问是学术工作不断积累建构而成。在“大字报”贴子里展现的一种对与以前的学术工作的彻底否定,恰恰表达了一种不健康的历史观,而这种不健康的历史观又恰恰正是国内伟大的思想教育的一个不幸结果。几个问题:1。如何以历史性的角度来对待和分析历史性问题? 事实发生,总有它特定的历史条件。而每个人的认识,都脱离不开现有的知识条件的约束。学科的建立必定通过持续不断的知识积累来完成。很多的学术工作,因为知识环境的更新在当下变得失效,但是它们在历史阶段所起的对当时学术思想,以及对当下学术进一步展开的基础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一种贡献。2。对当前新认识的支持,是否必须建立在对旧有工作的彻底否定和抛弃之上?以对前人彻底的否定,而来证明当前新认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正是一种线性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建立在一种机械的进化论,和非此即彼的“唯一真理”之上。这种彻底否定前人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