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代表——藻井天棚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顶棚天花的一种最为复杂的形式。藻井在古建中起到装饰作用,有着重要的功能。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1、按其方井结构和中心纹样可分为五类: ①方井套叠藻井:是北朝平棋图案的遗风,只得保留了方井套叠框架的结构,井内纹样却有多样变化。 ②盘茎莲花藻井:是隋代独有的一种藻井,特征为井内是一八瓣大莲花,莲花周围盘绕变形茎蔓忍冬纹,纹样倾向自然形态。井外有圆形连珠纹、忍冬纹、白珠纹三道边饰,长、大精美的三角纹垂幔。隋代藻井作品没有程式,形象新颖,千边万化,各逞其思,各有其妙。
现代化对传统建筑的冲击
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城市建设在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物质成果、更多的享受和有益于生存的机会时,也伴随着对城市“意义”的消解,产生历史性“断裂”和“生活世界”的消逝。甚至说,这是西方现代性宰制的结果。 在“现代化框架”的思想指引下,寻求现代同时整体地抛弃和否定传统,正是当前进行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的普遍思维方式。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艰难。陈丹青将当代中国大规模的毁灭性建设运动,归结为“文化分裂症”。“我们的‘心理景观’处处来自西方,指向西方,我们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把中国变成欧美。” 典型的如上海。“今日的全球化都市上海,是一个全球化的展示橱窗,也就是勒斐伏尔所谓
中国传统建筑关于遮阳,是如何处理的?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建筑重视与环境的映衬,追求曲折尽致、虚实相生、意有回境、情趣相生,以达到天人合一的高上境界。西北民居多为挖穴为窑,古朴苍茫;东北平原,雕梁画洞,厚重庄严;西南潮湿,幢幢竹楼,拙朴雅致;或褐柱青砖、粉墙黛瓦,或绿窗黄瓦,红墙朱门。 历史亘古,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祖先们充分发挥着智慧和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具有不同地域风格、丰富多彩的建筑遮阳。走进中国历史,见证传统建筑遮阳技术。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挑檐是很常见的建筑元素。早在春秋战国、秦时期就被广泛应用及流传。古人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屋檐挑出一定宽度,有效遮挡夏季强烈阳光曝晒,而又不致遮挡冬季温暖阳光的进入。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装饰、色彩、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 一、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
“千古萧墙”——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各有差异,但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在过去老北京的四合院或宅院大门内或外都有一堵墙,是什么作用呢? 本期,我们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看古人的建筑设计思想。影壁出现在众多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及民宅建筑中,由于设计精巧,凸显特色,对传统建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符号千古萧墙影壁,最早来源于宫廷内的“萧墙”,我们经常用“祸起萧墙”来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位置一般在一组建筑群的大门外或大门内。前者称为外影壁,后者称为内影壁,通常是由砖砌成。影壁的建造,在《礼记·郊特牲》中有如下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 意思是天子可以在门外建造影壁,诸侯可以在门内建造影壁,大夫可以用帘遮挡,而士则只能用布帷来遮挡。这说明身份等级的高低对影壁所建的位置、使用的材料都有不同要求。影壁建筑主要材料有木、砖、石、草、琉璃等。 琉璃影壁主要用在皇宫和寺庙建筑,最具代表的是故宫和北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