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实践与忧思
1 建筑工业化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业规模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峰值,它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其弊端也已显露无遗,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粗放型的现场人工作业,对城市、对生态、对产业结构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以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推动绿色装配式建筑必将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全面向工业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2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建筑工业化,就是采用工业化的预制装配化技术,选用合理的可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将主要构件和部品在工厂按工业化、精确化、标准化的模式预制生成,再运输到现场进行就位与装配的建造过程。也就是将构配件的生产过程,由传统的现场浇捣砌筑,大量地前移至工厂车间里完成。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工业化建筑具有质量、成本、进度可控等优势,真正体现了“四节一环保”的概念。它既节约资源和材料,减少现场的湿作业,减少建筑垃圾,降低扬尘与噪音污染,又解决了传统建筑
工业化建筑的设计与工艺
设计成果的内容和深度是构件生产、施工阶段对设计需求的结果。而在工业化建筑中,设计与生产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设计便于生产制造中成本降低;生产工艺改进促使设计灵活性提高,设计与工艺成为了一个互利互进的关键环节。 从构件生产工艺角度来看深化设计需考虑以下几个环节: 1.构件详图:制作适合生产的构件详图,包括模板图、配筋图 2.模具图纸设计:符合模具设计的初步构件图可以在构件外观尺寸确定后提供,设计师根据需要可审核模具图 3.模具加工:尽量考虑模具使用的通用性及重复利用率 4.工厂备料:设计确定构件的所有预埋件型号、外饰面材料、门窗型号等。 5.绑筋、组模、预埋:构件图中需明确表示配筋要求、预埋件的定位、防雷设置要求,注意位置避免互相干涉打架。 6.混凝土浇筑:构件图需表达不同构件所用混凝土的标号。 7.脱模、养护:构件图需表达脱模的吊点、吊具型号及位置。
建筑工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建筑业中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方式。它的重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我国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缓解行业劳务紧缺的需求,也是促进全社会资源节约的需求。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和现状 1993 年制定的《中国21 世纪人居报告》中提到“住宅产业”,这是建筑工业化在我国最早的体现。1995 年,国家启动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标志着住宅产业开始受到国家关注。同年,原建设部下发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加快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1999 年,国家在总结“2000 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推广康居示范工程,并将其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载体和发展方向。自此,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2006 年原建设部下发《国家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