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水的处理-生态浮床
景观水景以修饰环境、给人以美感,维持生态平衡。目前景观水多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在天然降雨,大气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蚀,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不清理,使底泥不断释放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逐渐富营养化,河水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导致水源受到威胁,影响人类健康。 以下为人工湖及自然湖、景观水的处理方法。 水中有机物含量较多时,其耗氧量就超过氧的补给量,则水中DO量将不断减少,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时,水中溶解氧量降低甚至接近0时,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就出现腐败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生态平衡被破坏。因此,要净化水质就要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吸收N、P等元素,提交稿水体的自净能力。
资料整理: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
作为一个建筑或景观设计师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甲方或同行的评议专家们要求作品要有特色,更具体地说是所谓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而当我们在苦苦追求这种“特色”或许评判者认为作品已具有这种特色时,实际上特色已同我们擦肩而过。这就是为什么大江南北所谓特色的建筑或城市大都不是设计师们的功劳,而那些泛滥成灾的、作为特色来追求的建筑和景观恰恰使我们的城市变得丑陋、杂乱和千篇一律。于是乎追求特色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没计师们的责任也在日益加重,苦难日渐其深。 在这寻找特色的旅程中,途径之一是在传统中挖掘,似乎从粱思成先生开始就认准了大屋顶的民族特色,直至20世纪80年代北京城内出现的大量“穿西装”的“瓜皮帽”,并美之名曰“夺回古都风貌”。最近又在许多城市的建筑与景观建筑中强调所谓“平改坡”以及给整座城市统一定色调。更有甚者,有人主张将西安古城恢复到明清风格。人们似乎从秦始皇和康熙大帝的城市模式中找到了建筑与景观特色的路子。这不禁使人想起五至八个世纪以前欧洲人从古罗马的废墟中找到了他们认为理想的建筑与城市的模式,也令人想起19世纪末美国人又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与湿地相互依存的关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通过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旨在认证、保护并促进合理使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系统。相应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国家也积极投入到对各类广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的行动中,包括在规划人类居住区时更多地考虑体现其自然环境的意义。文章将以城
[转贴]景观生态设计解析
景观生态设计解析作者:丁一巨 罗华 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位于奥古斯堡市南部,占地5公颂,它由三座东西向的长条形主楼组成,并在东西两侧与南北向的附楼相连接。建筑由Wimmer + Wimmer事物所设计;外部环境由Valentien + Valentien事物所瓦伦汀教授主持设计。 这是一个较典型的景观生态设计实例,以下从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和植被设计理念诸点加以解析。 (1)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 生态设计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把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因为自然界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其中水分循环、植被、土壤、小气候、地形等在这个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总体规划设计时,设计师把建筑用地控制在最小比例。只占总用地面积的20%;另外35%用作交通用地,其中一半是露天停车场和附属维修用地;其余约45%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