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对于工业建筑如何根据厂房高度、荷载等级折算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的层数?请大家指教
图纸简介: 在一钢筋砼结构中新增一钢结构框架,包括工艺提工艺条件,钢框架结构图,设计说明,相关节点图等等 投稿网友: xuyongne 上传时间: 2014-01-30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主要有: 一、设计和施工的系统性。在实现一项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从市场分析到工程交工都必须按计划进行。 二、施工过程和施工生产的重复性。构配件生产的重复性只有当构配件能够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同使用目的和环境才有可能。构配件如果要进行批量生产就必须具有一种规定的形式,即定型化。 三、建筑构配件生产的批量化。没有任何一种确定的工业化结构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建筑营造需求,因此,建筑工业化必须提供一系列能够组成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构配件。
设计成果的内容和深度是构件生产、施工阶段对设计需求的结果。而在工业化建筑中,设计与生产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设计便于生产制造中成本降低;生产工艺改进促使设计灵活性提高,设计与工艺成为了一个互利互进的关键环节。 从构件生产工艺角度来看深化设计需考虑以下几个环节: 1.构件详图:制作适合生产的构件详图,包括模板图、配筋图 2.模具图纸设计:符合模具设计的初步构件图可以在构件外观尺寸确定后提供,设计师根据需要可审核模具图 3.模具加工:尽量考虑模具使用的通用性及重复利用率 4.工厂备料:设计确定构件的所有预埋件型号、外饰面材料、门窗型号等。 5.绑筋、组模、预埋:构件图中需明确表示配筋要求、预埋件的定位、防雷设置要求,注意位置避免互相干涉打架。 6.混凝土浇筑:构件图需表达不同构件所用混凝土的标号。 7.脱模、养护:构件图需表达脱模的吊点、吊具型号及位置。
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建筑业中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方式。它的重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我国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缓解行业劳务紧缺的需求,也是促进全社会资源节约的需求。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和现状 1993 年制定的《中国21 世纪人居报告》中提到“住宅产业”,这是建筑工业化在我国最早的体现。1995 年,国家启动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标志着住宅产业开始受到国家关注。同年,原建设部下发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加快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1999 年,国家在总结“2000 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推广康居示范工程,并将其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载体和发展方向。自此,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2006 年原建设部下发《国家住宅
建筑工业化是随西方工业革命就已经萌出的概念,工业革命让造船、汽车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随着欧洲兴起的新建筑运动,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逐步形成了建筑工业化最初的理论雏形。1974年,联合国出版《政府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指引》中定义了“建筑工业化”: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我国早在早在1956 年,国务院即出台《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并于1978 年,我国原国家建委在新乡召开了建筑工业化规划会议,会议要求到1985年,全国大中城市要基本实现建筑工业化,到2000年,全面实现建筑工业的现代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并未实现。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几类企业:房地产开发类企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钢结构生产企业、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等五大类。 我国建筑工业化
本帖最后由 reenoip 于 2014-4-17 16:17 编辑 之前是建筑按照办公楼设计的,我结构楼面取值恒载1.5活载2.0,结果今天建筑说是一栋陶瓷检验实验大楼,有比较多的检验机械设备,问问前辈们楼面恒载和活载是否需要加大?
1 建筑工业化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业规模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峰值,它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其弊端也已显露无遗,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粗放型的现场人工作业,对城市、对生态、对产业结构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以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推动绿色装配式建筑必将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全面向工业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2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建筑工业化,就是采用工业化的预制装配化技术,选用合理的可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将主要构件和部品在工厂按工业化、精确化、标准化的模式预制生成,再运输到现场进行就位与装配的建造过程。也就是将构配件的生产过程,由传统的现场浇捣砌筑,大量地前移至工厂车间里完成。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工业化建筑具有质量、成本、进度可控等优势,真正体现了“四节一环保”的概念。它既节约资源和材料,减少现场的湿作业,减少建筑垃圾,降低扬尘与噪音污染,又解决了传统建筑
对工业厂房楼面活菏载的取值,规范规定的不是很准确。所以想请教大家一般是如何进行取值的。 我手上有个工程,一层,二层是厂房,四到六层为餐厅,宿舍。主要是二层的活菏载该如何取值。厂房用途是做服装的。各位大虾是如何,取得。 最好能详细介绍,谢谢各位了。
有个 部分是松散(遇水软簧,地质部门建议做桩基)页岩,但是大部分地方是弱风化岩层,很难凿动的,全部做桩肯定不行,全部清除松散岩层又很不经济,请问各位大虾,改如何处理
本人结构新手。现设计直径9000mm,荷载1100T硫酸罐基础。拟做底标高-1.1m,总高度1.3m的钢筋混凝土圆柱形基础,不懂基础配筋按什么进行,求高手讲解,谢谢!
在工业厂房设计中,火灾危险性分类是针对一座建筑物还是一个防火分区?同一座建筑物是否可以定义不同的火灾危险性?比如一个三层厂房,耐火等级二级,一层定义为丙类生产,二层定义为乙类生产,三层定义为甲类,各层楼面均无无预留洞,楼梯为封闭楼梯间(乙级防火门),各层建筑面积均满足防火规范第3.3.1条的要求(即一层《4000平方米,二层《3000平方米,三层《2000平方米),各层安全出口数量满足规范要求,各层疏散距离均满足防火规范第3.7.4条的要求(即一层《60m,二层《50m,三层《25m),这样设计行不行,请大家指点。另建议论坛设置工业建筑栏目。
一工业建筑,二层(含义夹层),丙类生产厂房,一层及夹层为注塑车间,面积为12000m2,分为4个防火分区,高度9.6m,两个作为注塑车间,各5000m2,另有两个分别为1000m2,作为制冷机房和变电所,请问这4个防火分区内是否都需要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和消火栓及自动报警系统呵呵! 另是否不同的防火分区内可以部分设置自喷及报警呵呵。
就电气设计来讲的话,当然是指最底层的电气设计人员,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哪个更有优势?或者直接一点,哪个赚的钱多?欢迎大家前来发表想法,炫耀,吐槽都OK。
195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以适应工业建筑规模化建设需求,1995年国家发布《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以适应大规模住宅建设需求,2013年国家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2015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将“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步伐、推动装配式建筑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2016年重点工作。 显然,国家层面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概念界定和提出时间表明了不同时期建筑业面临的问题不同,着力点也不同。我国正处于建筑工业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筑工业化面临的重大问题已不是简单意义的规模化建设需求,而是应对劳动力数量下降、用工成本增加、建筑品质要求提高、环境与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的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国内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在城市新建建筑、存量建筑改造、农村住房建设、保障房建设等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一是城市建筑,包括新建建筑和存量建筑改造。我国年增新建建筑在10亿平方米水平,现有存量建筑约450亿平方米,且95%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而国内目前真正的建筑工业化项目最多在百万平方米量级。 二是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积攒的财富、80后90后农村青年的结婚建房需求、邻里间的攀比心理等,促使近十年来广大农村遍布1-3层平房,这些低层建筑外观和内部装修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毫无美感可言,且建筑质量问题频现。轻钢龙骨结构+内外保温墙体的低层建筑,具有完工周期短、外观精致、可拆卸等特点,在取代部分农村新建和翻建住
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设计起决定的作用。设计师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通过安全防范,物业管理,智能化集成等技术,提高居住小区的附加值,达到住宅商品的优化。设计小区应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安排生活服务各项设施,完善住宅的各种配套工程。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要研究住宅商品的市场行情,即哪种住宅在什么情况下受欢迎有市场。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