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本帖最后由 huangzheng1992 于 2015-8-20 14:53 编辑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是九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的,它是指对结构进行抗震计算分析和采取构造措施,使结构在未来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地震作用下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目的是在建筑物的整个寿命期内,在“一定的条件”下,花在抗震上的费用最少,即追求建筑物在服役期内的“最佳经济效益”。这里的“费用”是指增加抗震能力的投资和因地震破坏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经营中断、重复修建等 ; “一定的条件”是指所谓的性能目标 (Performance objectives)
从汶川地震认识抗震设计
A 房屋震害 首先必须要区分震级和烈度的关系,震级为根本,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差一个震级能量释放差32倍;烈度为表象,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不同的地方破坏程度不一样,烈度分为十二度。 按目前的规范,民用建筑按三水准设计,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小震为50年有63.2%的超越概率;中震也就是设防烈度,为50年有10%的超越概率;大震为50年有2~3%的超越概率。汶川、成都基本烈度均为七度,一般民用建筑按七度设防,小震相当于5.45度,中震即7度,大震相当于8度强(按8.5算)。 汶川:根据《建筑抗震疑难释疑》中提供的公式震中烈度=0.24+1.29x震级,可以用烈度换算出震中汶川映秀镇可以承受的震级,小震为4.0级,中震为5.2级,大震为6.4级。此次为7.8级地震,远远超过了6.4级,也就是说按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房屋全部倒塌,更不用说没有做抗震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