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环境景观设计的分析
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了无限的园林感觉,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来说,居民住宅区融入园林景观的设计在我国这几年开始兴起,对于专业的园林景观环境设计师和理论指导相当缺乏,很多设计者也只是凭自己的想法创造出一些所谓的“理想国”,这些名不副实的“理想家园”很多时候并不能如实的反应出居民的居住情况。 一、重视园林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园林绿地作为住区中唯一有自净能力的组成部分和城市人工生态平衡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住区建设过程中对自然所造成破坏的一种恢复和补偿,其对进一步发挥住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要创造更富生机、生态兼容的居住环境,形成生态思维、遵循生态原理的设计方法是必然的要求,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区别于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缺少绿化、配置混乱 绿化是住区景观环境中生态性的体现,很多地方的住区环境因诸方面的原因,往往很少配置绿化,而以硬质铺地代替,树种搭配没有规律可循更谈不上视觉美感,绿化配置混乱、随意。
设计方法---园林池岸
园林池岸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 (1)上海园林自然水体的边岸,多数是以石砌驳,以重力保持稳定,防止水土坍坡流失,对池岸基本要求是在外力作用下不推移、倾覆和破坏,因此河驳的设计要经土力计算。在一般土质、地形条件下,小型河驳可参考图示构造设计,即以深度为准,基础宽度达到其0.45倍。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公园,池河驳往往不砌出水面,而在水平面以下5~10厘米用乱石为材,其以上用景观石为料(湖石、英石、风化黄石、大型卵石等),以达到既节约又美观的目的。此时切切注意图示景观石并非机械环绕水面一周,形同锁链,而是断断续续,忽隐忽现地摆布;在坡缓地方,让地面自然延伸入水,不失为一园林美景;在坡陡地方。在边岸转折之处,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布置景观石,虽由人作,胜似天开,才是师匠杰作。 (2)最近有一种新的做法,是设计较平(达l/5-1/6)缓坡,在水位上下线上,或种植耐湿固土地被、水生植物,或布置砾砂卵石,意境来于
什么是园林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
园林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思考过程中会形成这样一个经验,那就是设计的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以一棵树为线索,对人来说,一棵看不见的或者容易被忽略的树就等于不存在。更具体一点的,远处山坡上的一棵开花的孤赏树对游人来说也只是某时某地的一个标记,当人们爬上山坡去接近那棵树,并看清楚开花的这棵是一棵合欢树,便开始产生丰富的联想:想去摘一朵花,闻一闻它的花香。春天的午后,人们愿意在树下小憩片刻;盛夏的傍晚人们愿意在高大浓郁的树荫下乘凉,在低处树枝上给小孩系一个秋千,或是作一次聚餐。于是,这棵树又有了新的内涵,树还是那棵树,但因为人们跟它的联系不同,所感受的就不同,不同人又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作用中,人可以改变环境; 反过来,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在园林植物配置的设计过程中,无论设计师在布置一棵树或是一个植物空间的布局,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需要考虑,不仅要
景观环境色彩分析与设计
大自然万物纷繁,山川、河流、密林、天象等缤纷异彩,它们的色彩不仅因地域而不同,而且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呈现给我们流动的、难以捉摸的色彩画卷(图1)。景观环境的追求之一就是“师法自然”,那自然的色彩及其组合必然成为景观环境“师法”的对象。与其它设计要素一样,我们只有通过精炼、提取、抽象,实现色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才能升华至色彩组合的艺术美。 较之与其它艺术形式,景观环境更接近于自然,它的组成要素大多取自于自然,因此在色彩组合上所受的限制更大,不可能象绘画、雕塑那样自由地运用色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正由于景观环境要素大多来源于自然,因此这些自然要素无需我们调色,就已具有了自然美,这时,色彩之间的组合就显得更重要了。 一、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