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增大管径会减少流体的阻力,从而使流体达到更高的高度(有时候水泵扬程不够的时候常常采用增大管径的方法),但是从生活中我们看到,一根水管若是缩小管径,则水会喷射的更远。。此处是否理论和现实生活脱节阿?我工地上的那些工人也常常和我理论这个,我跟他们说理论,他们就和我说现实。。。请各位高手指教阿!!!
本帖最后由 huangzheng1992 于 2015-8-20 14:53 编辑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是九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的,它是指对结构进行抗震计算分析和采取构造措施,使结构在未来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地震作用下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目的是在建筑物的整个寿命期内,在“一定的条件”下,花在抗震上的费用最少,即追求建筑物在服役期内的“最佳经济效益”。这里的“费用”是指增加抗震能力的投资和因地震破坏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经营中断、重复修建等 ; “一定的条件”是指所谓的性能目标 (Performance objectives)
问题补充:各位老师,请问一,柱采用100*80*5的铝方管,套什么子目合适呢?二,梁采用铝方管,套什么子目合适呢?三,檩条采用铝方管套什么子目合适呢?四,铝方管的理论重量怎么算?谢谢
事故理论与分析技术.part1
理论力学题----求解,多谢各位指点
理论力学47------经典,多谢指点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part1
颜色激发人的感情;它产生对比效果,使得图像显得更加美丽。它能使一幅本来黯淡的图像明亮绚丽,使一幅本来毫无生气的图像充满活力。 对于图像设计者、画家、艺术家或者录像制作者来说,创建完美的颜色是至关重要的。当颜色运用得不正确的时候,表达的概念就不完整;图像可能不能成功地表达它的信息,艺术经验就丢失了。如果一幅本来应是绿绿葱葱的森林景象显得颜色偏黄而且病怏怏的,则大自然的 重要性就没有体现出来,户外的“健康”感觉也就没有了。如果森林中的火焰中的灼灼红光变得黯淡,则传递的是一种衰败和锈蚀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热烈的感觉。 要创建完美的颜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画家必须混合和再混合颜料,直到调出的颜色与所看见的或所想像的景象的色泽完全相符。摄影师和电影制作者必须花费很多时间来测试、重调焦距和增加光线,直到创建起一幅恰当的景观。从许多方面来说,在计算机上使用颜色没有什么不同。计算机形成了它自己的一套特殊的复杂性以及技术上的困难。用户该如何保证在屏幕上看到的颜色与自然的或者用户艺术想像中的颜色一致呢?而且,用户又如何使在屏幕上看到的颜色就是打印图像输出的颜色呢? 在Ph
发一本经典的理论书籍,《城市不是树形》,亚历山大的文字还是很好读的!
前辈们,新手向你们求知。关于钢结构中柱间支撑的计算,我一直都没想明白,看了很多书,但是都很模糊。PKPM中柱间支撑的水平力(风荷载、吊车横向刹车力)如何计算出来?PKPM中要自己计算出来然后输入数值,这样才能计算校核设计的柱间支撑。假设吊车跨度10.5m,吊车梁7m,每榀钢架间距7m,柱高7m,建筑平面12mX70m。风压0.35.那么柱间支撑所受的水平力是多少,如何计算?
铁矿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part1.rar
《流域降雨径流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水电能源系统辨识理论、方法和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7章,第l章、第2章包括确定调度函数的回归分析方法、径流的Marko、描述、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在水电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第3章、第4章为辨识型水库优化调度方法介绍,包括总体框架、单库和梯级水库的非线性实时调度函数建立;第5章是洪水的分类预测和院化调度;第6章为神经网络模型;第7辛为混沌理论及应用。 《流域降雨径流理论与方法》适用于水电能源规划调受与管理的科技工作者、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教师、研究生。
大家好,现在工作涉及到部分安全管理工作,本人对悬挑外架不是很熟悉,请教各位专家。有没有规范性的规范要求,现场有没有比较好的图片、或者施工方案等等。
本帖最后由 shuzhi0 于 2013-8-1 13:22 编辑 资源分享:本书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绪论、近地边界层风特性及其风洞模拟技术、桥梁风振理论的精细化、桥梁构件的气动参数识别、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及其控制、桥梁颤振机理及气动控制措施、桥梁风振的概率性评价与可靠性分析、CFD技术及其在桥梁气动弹性数值模拟中的运用,斜风作用下桥梁抖振响应分析与实测案例研究、桥梁等效风荷载理论、大跨度桥梁的静风稳定性,总结与展望。 本书可供桥梁科研、设计及施工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参考。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同济大学出版,高大钊主编,99也例题中出现“超孔隙水压力图面积为608KPa.M,最终附加应力图的面积1500KPa.M,得出Ut=608/1500=0.405".根据Ut=1-( t时刻超孔隙水压力图面积 / 起始超孔隙水压力图面积 )例题中不应该是Ut=1-608/1500=1-0.405=59.5%"吗?
现代除尘理论与技术 PDG格式
已知E点下物体重1200N,要求杆件BC的内力。请问该如何入手?
我先把我整体的一个概念说一下,大家帮我看看哪里比较混乱1. 当我要对一片地下软体层做固结的时候。我知道我之后的 建筑荷载,比如说,在 400 kpa 2. 那么我可以用实验得出在400 kpa的土体变化情况,求出一系列的系数 比如 Cc , Cv 去得出 土体要多久达到 某一固结度,比如 90% 所用的时间,和 先期固结 会造成多少的沉降3. 我的理解是: 当土体所受 荷载的不同,它到达所需的固结度的时间和沉降是不同的。 那么就是说,(这里是我最困惑的一点),某荷载作用下使土体达到的一个固结度,只是针对这个荷载来说,而不是说整个土体到达了一个预期所固结的程度。比如先是100kpa的荷载会在20小时内到达90%。但实际上土体内还是有孔隙水的存在,只是针对这个荷载来说,土体完成了固结,当进一步的荷载又施压,他还会继续沉降4.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采用预压法,比如就像上面所说的。我的建筑总荷载在400kpa左右,经过实验后得出的系数算出先期沉降,比如200mm。那么,重点来了。。。。当我预压一部分填土后到达这个填土的90%固结度后,
潘季驯(1521-1595) 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治河理论中,被后人提及最多的,是他的筑堤堵决、束水攻沙理论。 在潘季驯之前,明朝治理黄河最主要的方法是分水。潘季驯在实地调查当中,发现黄河造成灾害的最重要原因是泥沙淤积,由此他认为不能用治理清水河的办法,即分水法,来治理黄河。<
求助个问题:一根钢管Q235,长3m,规格100x4,一端固定,另一端施加横向10kg的力,按照理论计算结果应该是10.559,但sap2000显示结果是18,这是为啥? 同样是这个规格,施加的力变了,重力方向10kg,横向变成50kg,按照理论计算,横向是52,重力是25,但软件计算的是55,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