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修复理论基础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我国湿地面积约2.5×107hm2,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废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湿地盲目开垦、滥捕滥捞、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结果造成河流断流、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己经成为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是揭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哪些
1、堤围及护岸工程 各种标准的堤围是河道治理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水利工程设施,对保证水安全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多数堤围需要实施新一轮的加固建设。在设防标准上应根据保护地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或适当超前的标准,但切不可片面追求高标准。新的“筑闸联围”要充分论证、权衡得失。要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多样性,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对河道进行载弯取直和对水道湿周进行硬化、渠化处理的措施,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为野生的水生与陆生植物、鱼类与鸟类等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方便条件。 2、清淤清障 为更好地给洪水出路防止人对水的过度侵扰疏浚清淤与河障的清理是河道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河道疏浚清淤主要是通过增大过水断面改善洪潮动力条件但工程范围、时机和工程量要有研究论证。河相变化有规律需要与之适应。疏浚清淤一般工程量大水下作业强度大应做好各种控制措施必要时可与环保型清淤和航道维护型清淤结合。水下疏浚机械开挖会对水生物造成伤害,应加强相关的监测工
生态系统修复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
为应对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全球气候变化, 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正在迅速开展。生态系统修复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生态保护活动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对地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生态系统退化持续发生且并未出现放缓迹象,因此,全球应积极采取修复行动以遏制和扭转这种趋势。目前,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已制定了宏伟的生态系统修复目标。联合国宣布2021–2030年为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旨在制止和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造福人类和自然。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第一份草案的行动目标中明确要求至少修复20%退化的淡水、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国生态系统修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思想。我国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