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选择绿化的植物条件
植物要求有利于保水、保肥、排水和透气性好的土壤,并按不同品类,要求有一定的酸碱度。大多植物性喜微酸性或中性的土壤,因而,常常用不同的土质经灭茵后,混合配制,如沙土、沼泥、腐质土、泥炭土以及珍珠岩等。植物在生长期及高温季节,应经常浇水,但应避免水分过多,使根部缺氧而停止生长,甚至枯萎。所有植物均应周期性地使用大量的水去过滤出肥料中的盐碱成分,并选择不上釉的容器。为适应植物的生长条件及室内环境,应选择能忍受低光照、低湿度、耐高温的植物。一般说来,观花植物比观叶植物需要更多的细心照料。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光照、温湿度均有差别。清代陈子所著《花镜》一书,早就提出植物有“宜阴、宜阳、喜燥、喜湿、当瘠、当肥”之分。 生长适宜温度15—34℃,理想生长温度为 22—28℃。在日间温度约 29 ℃,夜间温度约15℃,对大多数的植物最为合适。夏季室内温度不宜超过34℃,冬季不宜低于6℃。室内植物,特别是气生性的附生植物、蕨类等对空气的湿度要求更高。控制植物的湿度是较困难的问题,一般采取在植物叶上喷水雾的办法来增加湿度,并应控制使其不致形成水滴滴在土上。喷雾时间最好
讨论:以植物秸秆抑制藻类生长
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保护产品检测中心曹瑞钰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创新的“中国植物秸秆对藻类抑制作用的研究”日前通过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课题选题针对性强,首次提出了中国三种植物的“半抑制浓度方程”,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该成果废物利用,不仅符合循环经济,还探索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方法。该课题组2004年开始进行“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治理研究,他们筛选了大麦、水稻、小麦三种植物秸秆,进行了化感物质的溶出分析;从大麦秸秆检出45种化感物质,其中38种具有明显的拟制藻类生长的化感物质(比美、英等国多出14种化感物质);从水稻秸秆中检测19种具有对藻类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他们对目前危害较大的五种蓝、绿藻进行灭活实验,然后对天然湖泊的自然生长的五种藻进行灭活实验,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以及对藻类的治理,主要靠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三种治理方法,且各有弊端。物理技术方法成本高,大的水体如湖泊、河流,难以承受,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或排除营养成分对藻类的刺激作用。如使用粘土费时费力,底泥疏浚也会提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