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的湿地净化技术——人工浮岛(AFI)
“浮岛” 原本是指由于泥碳层向上浮起作用,使湖岸的植物一部分被切断,漂浮在水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在这里介绍的浮岛是一种象筏子似的人工浮体,在这个人工浮体上栽培一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放在水里。它的主要机能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水质净化;2.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3. 改善景观; 4.消波效果对岸边构成保护作用。 人工浮岛的水质净化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在这里讲的生态工学(Ecological engineering )或Ecotechnology的概念最早是由W.J.Mitsch和S.J.Jorgensen提出来的,他俩给生态工学下的定义是 “We defin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technology as the design of human society with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benefit of both (Mitsch , 1988)。作为水边的环境保护技术——人工浮岛,20年前是由德国的BESTM
罗华解读城区乔木种植技术
业内有句行话“种树无时,只要树不知”,只要移栽时带有足够大的土球,操作规程正确,注意养护管理,移栽工作终年皆可进行。例如:城市改、扩建工程中的大树移栽,可在生长旺季(夏季)选择连阴天或降雨前后进行,但必须加大土球、加重修剪,并注意遮荫保湿;需带大土球移栽较难成活的树木时,可在冬季土壤封冻时带冻土移栽,但要避开严寒期并做好土面保护和防风防寒;南方地区尤其是冬季气温较高地区,一年四季均可移栽,有些较易成活的落叶树尚可裸根移栽。但很多树木移栽后,虽然遵从了上述做法,生长依然不良,研究探讨城区乔木移栽保活技术,最大限度提高成活率和移栽质量,避免因树木死亡造成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浪费,是广大园林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建筑周边绿化,因地面以下大面积土壤被夯实,破坏了树木生长需要的土
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 、前言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的加剧,同时淡水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近年来,环境科学研究在迅速发展,正在积极探索水环境污染全球效应问题,各种水处理污染的方法层出不穷,其中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由于其低投资,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操作简单,建造和运行费用低(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10----1/2),维护方便,氨氮去除率高,同时可使污水处理与环境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处理污水同时创造城市生态景观等特点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广泛应用。2、人工湿地的定义及分类2.1 人工湿地的定义用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来处理城市污水是发达国家近十年来才兴起的生态处理法,它是为处理污水而人为地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