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高强混凝土施工论文
关键词:大体积高强混凝土裂缝原因防治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施工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型化,混凝土体积由几百立方米逐渐增大到几万立方米,建筑施工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如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由于现在施工中普遍使用的是商品混凝土和大坍落度混凝土,而此类混凝土的开裂现象一直比较普遍,加之现在所生产的放热速度较过去大为提高的水泥,这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问题更加严重。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预防和控制其产生是人们一直在致力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裂缝原因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可分为二类: (1) 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也即结构性裂缝。 (2) 由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包括温度、湿度、收缩和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裂缝,也即非结构性裂缝。本文主要介绍和讲解非结构性裂缝的形成原因。 1、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
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措施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施工中影响混凝土温度变化的各种因素,提出了预防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有效技术措施。 砼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与砼的裂缝产生有着直接厉害的关系和影响,一直困扰着钢筋砼工程的质量。本文仅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做一探讨。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妨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1.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混凝土后浇带模板施工方案探讨
0 前 言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时,留设后浇带能够有效地释放由混凝土收缩及基础沉降所产生的混凝土结构约束应力,因而避免或减少了混凝土的结构裂缝,这一成熟技术已被设计人员广泛用作处理复杂平面结构及超长结构处理措施。那么,如何进行后浇带模板安拆才能满足后浇带混凝土施工的要求,达到设计所要达到的结构处理效果,本文对此做一探讨。1 后浇带因模板问题易出现的缺陷及原因分析1.1 后浇带接缝夹渣 主要是因为后浇带加设构造筋、钢筋密集,无清扫孔,凿下的松散混凝土清除困难,尤其是碎小灰渣,致使清除不彻底,出现夹渣。1.2 板(梁)底面后浇带接缝不平顺 主要是因为施工中,后浇带模板采用二次支模,模板与混凝土面接触不紧密,后浇带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浆体沿缝隙挤出,造成新老混凝土交接处新混凝土外凸。1.3 后浇带所断的梁根部(长梁段)表面出现裂缝 主要是因为施工中后浇带所在跨模板提前拆除,且没有对长梁段采取可靠的支撑加固措施,使梁(长梁段)变成大悬臂构件,改变了梁的受力方式,致使梁根部内力偏大,根部混凝土受损,出现裂缝。
现浇混凝土防渗渠道施工技术探讨
现浇混凝土防渗渠道施工技术探讨 节水型农业越来越被重视,灌区为了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益,渐渐都采用混凝土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技术,以减少渠道渗漏,提高水的利用率。本文阐述了现浇混凝土防渗渠道的特点及施工技术,以供大家探讨。 一、渠道防渗施工技术要点 现浇混凝土防渗渠道的施工顺序,通常是先浇渠底,后浇渠坡。这样,先浇的渠底混凝土板可作为渠坡浇筑时的支承,避免滑动变形,便于渠坡浇筑,施工时,多按伸缩缝分块浇筑。渠底、渠坡一般都是跳仓法浇筑(即先浇单数块,后浇双数块),渠底有时也按顺序分块连续浇筑。跳仓浇筑法的优点是已浇块与新浇块浇筑时间相隔较长,已浇块已经凝固硬化,因此在新浇筑侧旁混凝土时,其结构不会受到扰动;连续浇筑法则易扰动已浇而未凝固的混凝土结构。现浇混凝土梯形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要点如下。 1.做好基础工作 浇筑混凝土前,土渠基应事先洒水浸润;在岩石渠基上浇筑混凝土,或需要与早期混凝土结合时,应将基岩或早期混凝土凿毛、刷净后,铺一层厚度为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