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住宅小区功能配套的逐步完善,新建住宅小区均开始建有全地下室或半地下车库,而地下墙板裂缝问题有增多趋势。阐述地下室墙板结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控制裂缝产生采取的相关措施。
连梁中部洞口补强钢筋构造、消火栓箱及电箱留洞配筋做法、托板柱帽构造、剪力墙角窗处构造做法、住宅梁下挂板替代过梁构造做法、局部升降板构造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正文含条文说明).pdf的完整版,好东西不用多说了吧 最新版的,已于2018年7月1日实施
#标准厂房屋面钢结构主要分四个区,分别为两个车间屋面和两个办公楼屋面。钢结构施工内容主要为厂房、办公楼钢屋面及钢雨棚系统。 车间主结构为支承于砼柱上的H型钢简支梁,跨度为48M,设中柱,柱距为8000;钢梁与砼柱采用预埋锚栓固定,安装支座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住宅结构以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传统的住宅结构自重大,同时,由于墙厚、梁高、柱大,而使得空间利用率低,开间进深较小,布置不灵活。
地上指标列入设计合同条款,若低于限额指标,则按比例奖励设计人员;若超过限额指标的5~7%,则根据实情对设计单位及项目公司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罚款条款在签定合同时确定。
新钢规的修订内容介绍,专家讲解的非常详细和专业,通俗易通,对照新旧规范,很容易就掌握不一致的内容!
【摘要】钢铁建筑的美在于其不同寻常的跨度与精美的细部:更高、更远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暴露在外的结构表达了构造与材料的逻辑、层次和重要的外观形象
伴随着我国钢材产量的不断攀升与价格的下降,用钢来建造房屋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反映在各类方兴未艾的大跨项目中,甚至在各种中小跨度的项目里,选择钢材作为建筑材料或是装饰材料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本工程为某科研交流展示中心展示库和综合管理室,建筑面积16776.8 m2,檐高14.80 m,外廓尺寸为272.950×60.550 m,屋面呈园弧状,有新建铁路进入展厅,±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35.260 m。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钢梁式和钢桁架式两种结构形式进行了计算,确定了其构件截面及布置形式,并对用钢量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两种钢通廊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最终得出钢桁架通廊更加适合该工程,达到了对钢结构通廊进行优化设计的目的。
在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计类别、设计反应谱,地震作用值和梁柱连接等方面对CECS160和GB50011进行了分析比较。CECS160和GB50011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作用值基本相同,而两者对钢结构地震作用的取值差别较大。基底剪力比同样条件钢
在进行放样、展开和制作样杆、样板时,必须认真核对图纸上的每一个尺寸。样杆、样板上的定位标记应根据需要放焊接收缩量和刨边、铣头等的加工余量。号料前应首先确认材质,同时不应核对各零件的规格、尺寸和数量。主、辅弧形上弦总长根据图纸结构分段制作,各
本工程为某科研交流展示中心展示库和综合管理室,建筑面积16776.8 m2,檐高14.80 m,外廓尺寸为272.950×60.550 m,屋面呈园弧状,有新建铁路进入展厅,±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35.260 m。
精平场地→操作平台碾压→浇筑混凝土垫层→满铺钢板平台→原材料矫正→放样、号料→下料(剪切和气割)→零件平直除渣→刨边钻孔→半成品分类堆放→清理坡口油锈→钢板接料→焊接→超声波探伤→矫平→工型部件拼装→船位焊→焊缝检查→工型翼缘板矫正→组装端
1.0.1 为在钢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 合理、保证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结构设计。 1.0.3 钢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按照细部设计图纸和施工工艺的要求,对梁进行1﹕1 的放样,以确定各个构件的精确尺寸,同时做有关样板,供施工和检验时使用,放出的样板应保留到整个工程结束。
根据最新规范《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计算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提出了构造栓钉的计算方法,以实例方式,列出了组合梁计算的详细过程及相关规范条目的应用,便于查阅。本篇为前篇的修改,前篇中GB20017-2017改正为GB5001
本工程为单层三连跨钢结构厂房体系。横向宽度为96米,分为36米两跨、24米一跨;纵向长度216米,柱距12米,建筑面积约20736平方米。檐口高度为15.7M及25.95M, 屋脊高度分别为18.00M及28.85M。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7
从设计角度分析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特点,介绍异型钢柱住宅项目的设计思路。针对框架结构采用不同阻尼比、基础方案等问题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总结设计中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对设计标准提出不同意见。
多遇地震作用下,地震作效应采用弹性方法计算,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以及时程分析法。 罕遇地震作用下,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计算模型可以采用杆系模型、剪切层模型、剪弯型模型和剪弯协同工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