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沉降缝节点详图包含(地面、顶面、转角、墙面等部位)沉降缝节点详图
地面、顶面、转角、墙面沉降缝节点详图-图一
(三)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行车速度与行车道宽度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行车道宽度:2×3.75米 2. 建筑界限 1)隧道建筑界限:行车道宽度为2×3.75米,净高5米,两侧路缘带宽为0.5米,两侧余宽为0.25米,一般路段路面横坡为2%(弯道内根据实际超高路面横坡确定),单侧设检修道宽0.75米,高于路面0.25米。 2)车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4.5米,净高5.0米。 3)人行横洞建筑界限:净宽2米,净高2.2米。 3.洞内卫生标准 隧道纵向通风时,隧道CO浓度为242ppm;烟尘允许浓度≤0.007m-1。 4.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BZZ-100。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附注:
1、面层由设计人定,并在施工图中注明,做法参见本分册地面部分相关项目;
2、地面面积超过30m2或长度超过6m时,垫层需分仓跳格施工,每格≤6m,留≥5宽伸缩缝,缝内满填弹性膨胀膏;
3、地面荷载大于50kN/m时,在垫层内距加热管上皮10厚处需加8709;6~150双向钢筋网;
4、地面施工注意事项详见《低温热水地板国别射采暖应用技术规程》DBJ/T01-49-2000(北京市标准),
1、10厚铺地砖,DTG擦缝;
2、5厚DTA砂浆粘结层
3、20厚DS干拌砂浆找平层
4、防水层做法:
F1:0.7厚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
用1.3厚胶粘剂粘贴。
F2:1.5厚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
5、最薄35厚C15细石混凝土垫层找坡,坡向地漏,随打随抹平,四周边及竖管根部DS干拌砂浆抹成小八字角;
6、钢筋混凝土楼板
等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