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隧道通用图设计说明 2 行车主洞(一般段)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3 行车主洞(超高段)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4 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5 车行、人行横洞建筑限界及净空断面设计图 6 SM-1(明洞)衬砌设计图 7 SM-1(明洞)衬砌配筋设计图(一)、(二) 8 SM-2(明洞)衬砌设计图 9 SM-2(明洞)衬砌配筋设计图(一)、(二) 10 S5-1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1 S5-1型复合衬砌配筋设计图 12 S5-2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3 S5-2型复合衬砌配筋设计图 14 S4-1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5 S4-2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6 S3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7 S2型复合衬砌设计图 18 S7-1(紧急停车带)衬砌设计图 19 S7-2(紧急停车带)衬砌设计图 20 S7-3(紧急停车带)衬砌设计图 21 S5-1型复合衬砌钢支撑设计图(一)、(二) 22 S5-2型复合衬砌钢支撑设计图(一)、(二) 23 S4-1型复合衬砌格栅钢架设计图(一)、(二) 24 S7-1型复合衬砌钢支撑设计图(一)、(二) 25 紧急停车带布置图 26 车行横洞布置图 27 车行横洞衬砌设计图 28 Ⅳ级围岩车行横洞口衬砌配筋加强设计图 29 车行横洞口交叉部衬砌配筋加强设计图 30 车行横洞卷帘门预留洞室设计图
三峡翻坝公路分离式隧道通用图(两沟合一)-图一
三峡翻坝公路分离式隧道通用图(两沟合一)-图二
三峡翻坝公路分离式隧道通用图(两沟合一)-图三
三峡翻坝公路分离式隧道通用图(两沟合一)-图四
三峡翻坝公路分离式隧道通用图(两沟合一)-图五
三峡翻坝公路分离式隧道通用图(两沟合一)-图六
资料目录 每套内含: 总说明3 工程材料数量表 典型横断面 箱梁一般构造5 预制箱梁钢束构造2 箱梁顶板负弯矩钢束构造 箱梁普通钢筋构造7 现浇桥面板钢筋构造 端横梁钢筋构造 现浇中横梁钢筋构造 跨中横梁钢筋构造2 负弯矩区钢束槽口钢筋构造 梁端封锚和锚下钢筋构造 预制堵头板钢筋构造 预应力锚具构造2 板式橡胶支座构造
图纸隧道预留预埋设计含隧道内各种必备设备预埋预留设计。 材料名称及规格:可挠金属管(LV-5/50#)、可挠金属管(LV-5/63#)、可挠金属管(LV-5/83#)、HPB235钢筋、HRB335钢筋及其它钢材(钢板、槽钢等)、螺栓、螺母(M20×65)、洞身开挖、模筑混凝土(C25)、喷混凝土(C20)、超挖回填混凝土(C25)、防水层、镀锌钢管(G100×4)、镀锌钢管(G50×3.5)、钢质底盒(20×20×18cm,含螺栓、盒盖等);镀锌焊接钢管(DN150×5.5,压力1.6MPa);90°弯头 (DN150,压力1.6MPa);镀锌扁钢(40×4);低电阻接地模块(ZGD-I-3);镀锌钢管 G100×5.0;人孔井 各型 按图制作;DN200铸铁管+D325螺旋缝钢外套管;阀门井等。 ……共计43张,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技术标准: 1、设计行车速度:80Km/h 2、设计交通量:近期 10594辆/日 远期 28096辆/日 3、隧道建筑限界 (1)限界净宽:9.75m (2)行车道宽度:2x3.75m (3)限界净高:5.0m (4)行驶方向:单向行驶。 4、设计荷载 汽车一超20级,挂车-120级; ...... 隧道概况: 隧道上下行分离设置,分离式路基设计线间距29.24m,隧道轴线直线段间距39.24m,左线隧道长1695m,右线隧道长1715.687m。 ...... 设计于2001年,共85张CAD设计图。
3.3 隧道结构设计 3.3.1 洞口设计 根据本隧道的特点,并结合路基及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在充分考虑隧道进出口综合排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明洞的开挖并考虑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协调一致,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口桩号为YK20+650,出口桩号为YK24+345,左线进口桩号为ZK24+315,出口桩号为ZK20+645。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明洞开挖后的边仰坡面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防护,明洞回填坡面应植草,恢复自然地貌。 3.3.2 洞身结构设计 3.3.2.1 洞口段 根据隧道洞口段的地质情况,洞身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洞口加强衬砌,初期支护为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钢拱架,二次衬砌及仰拱采用模注混凝土,以确保洞口段安全稳定。Ⅱ类围岩段设计为S2-1、S2-4型复合式衬砌,并采用40米超前管棚预支护。
2、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年交通量44002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o≤300ppm (20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K≤0.0065m-1 发生事故时K≤0.009m-1 (20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