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五章 主体工程施工方法 一、工程特点分析 (1)本工程是对已运行多年的小(I)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为拆除、重建、维修项目,涉及施工工序较多,主要包括:①土坝加高培厚、新建上游砼板护坡、在坝脚处设置砼固脚、固脚以下设抛石护脚、坝顶砂石路面;②维修溢洪道;③拆除重建右侧泄洪洞、拆除左侧输水洞。 (2)由于水库消险加固在水库运行状态下进行,在施工过程中,涉及施工导流和渡汛问题,需通过溢洪道进行导流度汛,所以输水洞施工需填筑施工围堰,有效施工天数则较短。 (3)该工程为水库消险加固工程,计划施工期为2012年4月15日-2012年10月30日,施工期正处于汛期。 二、施工测量 1、施工测量控制网 开工前,对监理人提供的施工区原设测量基准点(线)进行检查和校测,并补充不足或丢失部分。按国家测绘标准和本工程施工精度要求,采用全站仪测设用于工程施工的控制网,依据设计提供的坐标点和水准点,如原测量控制网精度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或妨碍建筑物施工以及受爆破震动影响,均重新测设施工控制网。 根据勘测阶段的控制点成果,建立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区施工控制网,对三等以上精度控制网点以及轴线标志点,设置强制归心观测墩,并将施工控制网资料报请监理人审批。施工控制网以坝身及输水洞控制为主。在坝轴线两端,不受施工影响的适当地点,测设永久性标石,并标明桩号。 清基结束后,进行一次复测,发现控制点有位移迹象时,及时复测。标桩破坏、遗失,立即补设。若施工区遭受烈度5度以上地震时,对全测区的控制点全面校测,并沿用原有编号,不任意修改。 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包括观测用的起测基点和工作基点)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建筑物轮廓线以外,不妨碍施工,引测方便; 2)不会被水淹没的基岩、平地或平缓的坡地; 3)不受爆破、开挖施工影响和不发生崩塌、无岩溶影响、不风化破碎的岩石; 4)不发生隆起、沉降、蠕变和不受冻融影响的土层。 开工前,施测坝体原始纵横断面,放定坝脚清基(考虑富裕宽度)及填筑起坡的边线。零点桩号从设计的起始桩0+000开始,施工桩号与设计采用的桩号一致。施测时,按下列要求进行: 1)纵断面测量,沿轴线按设计图设置里程桩,桩距20-50m。 2)横断面测量,施测范围以超出坝基上下游边线10-20m为宜。 3)在土方填筑过程中,对填筑料进行测量放线,并将填筑边线测量结果绘在断面图中。 4)开始填筑前,测绘清基地形图和横断面,按清基完成后的地形设填筑起坡桩。为防止填土时掩埋标桩,距清基边界桩和填筑起坡桩以外一定距离,加引桩。 5)坝身削坡前定出放样控制桩,削坡后施测断面,并与相应的设计断面比较。 各项测量工作设专人负责,施工区所设控制网点,经校测检查无误后方可引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各部放完的样桩,进行不定期抽查,并加强管理和防护,发现问题,立即复测订正。 施工期间所有施工定线、进度、工程竣工等测量原始记录、计算成果和绘制的图表,特别是隐蔽工程的资料,均应及时整理、校核、分类、整编成册,妥为保存。 2、放线测量 在完成控制网的前提下,首先在主体工程之外,既不受施工干扰又通视良好的适当地点埋设永久性标志,以此来确定坝轴线两端点,对坝轴线进行纵断面测量,并在地面上标设木桩作为细部放样的依据。 在坝身的上下游的两侧与坝轴线平行的地方设置2条付干线,以便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找出控制主轴线的控制点。 为保证坝的干线和付线的位置准确性,在认真施测的同时,由不同的测量人员反复校核,确保整个坝身不扭转、不弯曲。 平面控制的测设精度规定首级控制网应符合三等测角网精度要求,坝轴线、副线应符合四等测角网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规范规定。 3、高程控制 为控制好工程的高程,首先对原有的规划设计阶段测量资料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按工程各部位的高程要求,有目的地均匀布设高程水准点,在主要建筑物附近埋设水准标石,以便于提高精度,保证施工控制质量。 坝顶高程可根据击实试验和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结果,确定坝顶高程,预留一定的沉降量,沉降观测参照点设置在坝下游稳定通视的地方,并加强防护,取得早期观测资料。 三、现场试验 1、概述 根据工程的需要,在工地需进行材料试验与现场工艺试验,自建现场材料试验室,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设备。在收到开工通知后10天内提交一份现场试验室的设置和材料试验计划,报送监理人审批。对工程使用的材料(如土料、砂石料、水泥以及工程指定的其它材料等)进行取样试验,并将材料试验报告报送监理人。 工程开工前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现场土方填筑的工艺试验,试验前将现场工艺试验的工艺设计和试验计划报送监理人审批。通过现场工艺试验选定的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施工参数和质量控制标准等,试验结束后,编制现场工艺试验报告,报送监理人审批,并经监理人批准后才能用于施工
黑龙江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图一